意義
增進人文情懷和文化自信
方志辦介紹,建國后,同安曾兩修志書,一部是1985年首編《同安縣志》,記錄上限為事物發端,下限為1997年5月撤縣設區。第二部是2008年修編的《同安區志》,下限至2007年,目前已定稿即將印刷。可以說,同安的志書記錄十分完整,那么為什么同安區還要點校《大同志》,《大同志》的意義何在?
原來,2006年,同安曾點校出版了民國版的《同安縣志》,該志書共96.5萬字,涵蓋了疆域沿革、緯候、大事記、山川、水利、城市、建筑等42卷。志書一經出版,在社會各界尤其是海內外同安籍鄉親中引起強烈反響。許多海外同安鄉親通過各種渠道上門征求,通過志書了解家鄉的歷史及文化。社會各界要求點校和出版發行舊版《同安縣志》的呼聲與日俱增。
并且,《大同志》保存了明朝及之前的大量同安歷史資料,是之后修志最主要的資料來源,也是了解、研究同安歷史不可或缺的百科全書。點校出版《大同志》,還可以與民國版《同安縣志》互為補充,展示不同時代同安的地情和文化風貌,進一步豐富同安的歷史文獻、豐富同安的地方文化內涵,增進同安人的人文情懷和文化自信。
因此,去年7月,在同安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區政協文史委的積極推動下,同安區方志辦正式啟動《大同志》點校工作。
挖掘、培養同安文史修編人才
“點校《大同志》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就以老帶新。”洪匯前介紹說,點校舊志與編纂現代志書不同,點校《大同志》主要為培養具有古文基礎、今后可以開展點校舊志、研究歷史資料的人才,2000年開始點校《民國縣志》時,有黃奕鐵、陳金城、許興盛三位老先生擔任編輯,如今許興盛老先生已去世,黃奕鐵、陳金城兩位老先生仍在筆耕不輟,中、青年一代具有古文基礎及點校舊志經驗的人才嚴重匱乏。
為此,在這次點校《大同志》時,方志辦在區政協文史委、教育局的幫助下,特意選用了8個感興趣、有基礎的文史愛好者進行初校,最后再由黃奕鐵、陳金城兩位資深專家進行統校,借此挖掘、培養和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地方志工作隊伍,促進同安文史研究工作發展。
洪匯前還說,點校工作看似簡單,實際上卻非常耗費腦力和心力。這不僅要求修編人員對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愛好,還要求他們具備相當的文史功底。
而黃奕鐵和陳金城兩位老先生做的也不僅僅是統校的工作。在8位編輯進行初校的同時,兩位老先生也同步啟動了初校工作,之后再把自己手稿與8位編輯的進行比對,像批改作業一般一一指出他們的錯誤、遺漏、不足之處。通過詳細指導及共同探討,促進這批后輩點校舊志工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