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迎賓·環保同行”海滄親子義工體驗日垃圾分類專場活動舉行。(劉慶華 攝)
“快樂學習 安全同行”親子義工體驗日活動上,親子義工學習心肺復蘇急救技巧。(海滄區委文明辦 供圖)
▲老年志愿者服務春節前的大型活動。(興海平安志愿者服務隊 供圖)
▲志愿者倡導環保理念,教小朋友制作環保酵素。(海滄區委文明辦 供圖)
春節期間,青礁慈濟祖宮香火興旺;大屏山公園綠植掩映……當然,還有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引人注目——海滄“志愿紅”。不論是市民游客摩肩接踵的長假,還是半程馬拉松之類的賽事活動,不管是撿拾垃圾這種舉手之勞的小事,還是交通疏導等較為復雜的工作,志愿者的身影都處處可見。
孩童們從小動手、耳濡目染;青年們利用專業,發揮才智;老年人精神矍鑠,發揮余熱……在海滄,志愿活動不分時間、地點,更無論年齡。這群“紅馬甲”們,用舉手投足間的熱情,點亮城區文明底色。
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早已融入海滄居民平日的生活,成為海滄文明血脈的一部分;而志愿者的精氣神,也正與城區交織,營造出更加文明和諧的環境。
本版文/本報記者 羅子泓
通訊員 莊清福
楊佳怡
興海平安志愿者服務隊:
老當益壯 當志愿隊伍“后備軍”
少則五旬以上,長則年過古稀——盡管如此,他們仍稱自己為志愿者隊伍中的“后備力量”。
海滄區興海平安志愿者服務隊自2015年授旗至今,已發展為5個中隊,40多支小隊,共計1400多名隊員,大多從海滄區老年人登山協會中吸納而來,分布地點遍布海滄各個角落。
已是享天倫之樂的年紀,卻天天往外跑,一開始,老人們的志愿工作并不被子女所理解。“我女婿還開玩笑說,我比領導還要忙,簡直日理萬機。”服務隊67歲的副大隊長陳亞梅說,現如今,看到了堅持和付出,后輩們的態度也漸漸地由質疑轉為支持。
去年11月底,廈門(海滄)國際半程馬拉松賽鳴槍開跑,志愿者們凌晨4點就得在海滄區政府附近集合出發。這樣的任務,讓不少鉆進被窩就不想出來的年輕人望而卻步。可70歲的志愿者郭綢卻精神抖擻地早早出門了,由兒媳婦開車“護送”,從東孚街道趕往海滄區政府——婆媳倆為此凌晨三點多就起床準備。
陰冷潮濕天氣,給志愿工作增加了不少難度,難怪服務隊大隊長林千杰將這一經歷稱為2017年最難忘的一次。身披雨衣,腳套塑料袋,直至當天中午12點,他們始終在短短50米的志愿“陣地”上,勸阻想要橫穿賽道的市民,盡力保障著比賽的安全有序。
除大型活動外,每逢春節、國慶、清明、五一等大小長假,隊伍也會安排人手,前往嵩嶼碼頭、兒童公園、大屏山郊野公園、青礁慈濟祖宮等旅客密集的地方,進行文明安全督導和指引幫助。
“大家在一起做事很熱鬧,雖然沒有年輕人能走能跑,但至少心是有活力的。”陳亞梅說。
海滄區國稅局學雷鋒志愿服務隊:
年輕隊伍 匯聚年齡專業優勢
法律條文生澀難懂?他們發揮創意,自導自拍,將其變成了生動易懂的視頻。
去年12月,由海滄區國家稅務局主導、海滄區地方稅務局和海滄區司法局協助拍攝的普法宣傳片《我的吉祥物》,獲得司法部、全國普法辦主辦的“我與憲法”優秀微視頻作品征集展播活動二等獎。
這便是年輕人有創意的充分體現——廈門市海滄區國家稅務局志愿服務隊成立于2010年,現有注冊志愿者143人,大學以上學歷人數占到95%,志愿者平均年齡31歲。
工作之余,志愿者們走進學校、社區,開展普法宣講。由于年紀輕,專業強,他們利用網絡做出了傳播正能量的“拿手好菜”——以動畫、視頻為載體,微信、微博為平臺,其中,微宣傳《廈門會晤海滄國稅志愿者在行動》《廈門會晤公交車“平安志愿者”風采》等作品收獲不少好評。
廈門會晤志愿服務中,這群年輕人活力滿滿,獲評廈門會晤籌備工作先進集體稱號:強化禮儀、安全培訓,宣傳營造文明氛圍,優化服務……他們甚至親身參與了夜間平安巡邏和公交隨車安保。“凌晨五點的街道,晚間十點半的大橋,志愿者肩章和小紅帽,成了我們心中獨特的風景。”志愿者王梅芬說。
值得一提的是,服務隊志愿品牌“義務星期六,文明青春秀”系列主題活動,在去年“五四”期間,被評為首屆海滄區基層共青團特色活動優秀項目。此外,在“禮讓斑馬線”“清潔家園,垃圾不落地”以及植樹、無償獻血等常態化志愿服務活動中,也能看到國稅志愿者的身影。
情系未來義工服務中心:
大小牽手 環境保護從我做起
“未來”二字的含義,可以有很多:地球生物在今后數十年乃至數百年間的生活狀況;一代又一代新生命的降臨……而情系未來義工服務中心所做的,便是和孩子、和人類的生存環境息息相關。
成立三年有余,每逢天氣晴好的周日,義工服務中心志愿者們,總會沿著登山步道向上,一邊登山,一邊沿路收集草叢中的紙屑、瓶子等廢棄物。遇上登山市民,他們還會進行“垃圾不落地”的環保宣傳。
“這是保護環境最基本的行為。”服務中心監事魏馨告訴記者,志愿活動想要達到的,便是用最簡單的活動,將環保理念融入生活。時至今日,服務中心志愿者們足跡已踏過蔡尖尾山、靈鷲山,還有鼓浪嶼、海滄海灘等地。蔡尖尾山道路旁,他們懸掛的環保標語抬眼可見;就連半山腰的垃圾桶,也是志愿者們設置的。
久而久之,不少聽聞活動消息的高校社團、家委會也會前來參加活動。這不,市民鄭淑惠一家起了個大早,趕來參加活動。她認為,環保公益活動對孩子的德育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除了登山環保這個常規活動外,我們還有保護海洋動物的宣傳活動以及孩子們的夏令營活動等等。市民深度了解、參與,才會有意識的真正提高。”魏馨說,志愿活動之所以鼓勵親子參與,圍繞年輕一代開展,就是因為孩子的習慣容易養成,一次活動,或許就能夠對他們的未來產生影響。
【行動】
兩岸牽手
志愿同行
作為首屆全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項目,去年12月,海滄“兩岸義工志愿行”獲得全國青年志愿服務示范項目創建提名獎。這是海滄兩岸義工聯盟的又一亮點。2014年10月,大陸首個兩岸義工聯盟成立,不僅為兩岸志愿服務交流合作搭建起平臺,也進一步加深志愿服務氛圍,助力“志愿之城”發展。
兩岸交流:
公益理念融匯
志愿項目多樣
海滄區志愿團體的不斷進步,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兩岸交流。海滄兩岸義工聯盟是一個開放性組織,它吸引了海峽兩岸社會公益組織、民間志愿服務隊伍、臺資企業,還有漳州、泉州等外地志愿團隊加入。交流擦出火花,學習推動發展——“海滄兩岸義工交流合作工作室”“海滄兩岸義工聯盟服務中心”的成立,兩岸義工交流座談會的舉辦,不僅讓優秀公益理念融匯,也讓志愿者的專業服務水準,在一次又一次磨礪中得到提升。
近年來,義工聯盟圍繞不同的服務對象發揮各自特長,開展常態化的志愿服務,并孵化培育為特色志愿服務項目,形成諸如“文明小袋鼠·垃圾要分類”“扶瑤筑夢”“親子義工體驗日”“文明小斑馬”等十多個特色項目品牌。
三工聯動:
創新志愿形式
激發參與熱情
一直以來,海滄區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立足對臺交流,建立起“以臺胞志工為帶動,與專業社工機構合作,以義工為參與對象”的“三工聯動”模式。
以臺胞志工為帶動,兩岸愛心人士共同參與“兩岸義工志愿行”活動,促進兩岸志愿服務文化深度融合;與專業社工機構合作,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策劃服務項目,發布招募信息,開展義工培訓,搭建溫馨融合的“義工之家”平臺;以兩岸義工為主要參與對象,通過報紙、網站、社交平臺等方式發布招募公告,吸引兩岸義工參與志愿活動,激發共同參與熱情,形成獨具特色的志愿服務文化。“三工”資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了“1+1>2”的效果。截至目前,義工聯盟已有注冊登記志愿者4萬多名,開展志愿服務活動530多場,服務范圍滲透海滄區群眾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惠及空巢老人、殘障人士、寄養孤兒、公交司機等上萬人。
【大事記】
2017年3月
挖掘新項目
海滄區文明創建先鋒行動暨2017年學雷鋒志愿服務系列活動正式啟動。現場,海滄耕讀文化講說團正式成立,講說團成員不定期深入基層開展宣講活動,為打造良好的家風社風營造氛圍。
另外,海滄首屆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征集令》正式向社會發布,海滄區委文明辦號召志愿者服務團隊集思廣益,挖掘志愿服務新項目,進一步擦亮海滄志愿服務的金字招牌。
2017年5月
注入新活力
“禮讓斑馬線·文明我點贊”海滄文明交通“斑馬行動”啟動儀式暨廈門會晤文明公約大篷車走進海滄宣傳活動開啟。活動上,海滄區向全體市民發出了“禮讓斑馬線·文明我點贊”的倡議,號召全體市民參與到文明交通的行動中。“文明車貼”“文明小斑馬”等亮眼標志為活動注入了新鮮活力。
2017年12月
表彰志愿者
“志愿服務新時代 兩岸共筑中國夢”第四屆海滄兩岸義工嘉年華開啟,“筑夢公益·志愿飛揚”海滄區首屆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頒獎儀式也同期舉行。5個類別的明星義工,20個優秀志愿項目獲得表彰。
同月,海滄“兩岸義工志愿行”在第四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2017年全國終評工作中,榮獲全國青年志愿服務示范項目創建提名,這是福建省獲得提名的唯一一個非高校項目。
【雷鋒語錄】
有些人說工作忙、沒有時間學習。我認為問題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學習,會不會擠時間。要學習的時間是有的,問題是我們善不善于擠,愿不愿意鉆。一塊好好的木板,上面一個眼也沒有,但釘子為什么能釘進去呢?這就是靠壓力硬擠進去的,硬鉆進去的。由此看來,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鉆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于擠和善于鉆。
——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