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德治+法治,讓文明有禮與規范有序相互促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德治與法治相結合,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和滋養作用,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廈門市在文明創建中,一方面堅持以文化人,高度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激發“廈門人民愛廈門”的家園意識,讓文明有禮在廈門蔚然成風;另一方面,強化依法治市,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城市治理難題,讓規范有序成為全市上下的共同追求。
德治:一是引領核心價值。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明創建的全領域,將核心價值觀落到實處融于實踐。廈門市教育部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融入中小學教育全過程”確定為重點教育課題,在全國率先編寫出涵蓋小、初、高各年級36個學科154萬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科教育指導綱要”,得到中宣部、教育部的充分肯定。二是構筑道德高地。完善道德模范等先進典型的發現、宣傳和激勵幫扶機制,大力弘揚“好人文化”,形成“好人有好報,有德者有得”良好社會風尚。共涌現出5名全國道德模范,5人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陳清洲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睒s譽稱號,其微博賬號獲評“全國十大公職人員微博”。2017年12月14日,《光明日報》刊發文章《廈門:好人之城好事多》。青島市民于先生看到該篇報道后,想起自己第一次到廈門旅游時遇到的好司機,有感而發,以《廈門:真正的好人之城》為題撰文點贊。三是培育奉獻精神。以打造“志愿之城”為契機,推進志愿服務的制度化、品牌化和常態化,培育樂于奉獻的現代公民。把社區作為經常性志愿服務活動的主要場所,開展“平安鈴行動”“溫馨夕陽”談心專線、助殘“陽光行動”等620個經常性志愿服務項目。在商業大街、旅游景區等公共場所建立100個志愿服務驛站。全市現有注冊志愿者超60萬名,3000多支志愿服務隊伍常年開展倡導文明交通、文明旅游及其他專業服務等活動。志愿服務已成為廈門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法治:一是實現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將依法治理的理念貫穿于文明創建的全過程,改進以往“運動式”整治的做法。創新城管聯合執法機制,開展戶外廣告、流動攤販、露天燒烤、不文明施工等專項整治。針對很多城市都存在的共享單車亂停亂放問題,除正面宣傳教育之外,2017年,我市城管執法、交通運輸、市政園林、公安交警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管理的若干意見》,運用法律手段開展大規模治理,削減共享單車數量三分之二,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二是實現文明法規“星星之火”到專題、精準發力的轉變。在廈門市人大制定的現行99部地方法規中,涉及社會文明建設的達83部,但有些法規規定過于原則,有的已不適應形勢的發展。2017年,廈門市落實中央關于“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要求,出臺了《廈門經濟特區促進社會文明若干規定》,重點整治9類不文明行為。該法規是全國首部促進社會文明的地方性法規。同時,還出臺了《廈門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為全市推進垃圾分類護航。三是實現從單向宣傳教育到教罰雙管齊下的轉變。廈門市一些單位從2000年開始就倡導踐行“招招手,您先走”斑馬線禮讓活動,但近年來受車輛激增、城市道路條件等因素影響,機動車禮讓程度和先進城市相比還有差距。2017年5月開始,我市啟動“文明禮讓,從我做起”公交禮讓斑馬線示范行動,交通運輸部門制定了重點針對公交車司機的內部教育培訓和嚴格考核獎懲措施?!稄B門經濟特區促進社會文明若干規定》出臺后,立即開展重點治理和執法宣傳,截至去年底共查處機動車不禮讓行人行為13766起。目前,公交車、出租車禮讓斑馬線規范率已達到99%,私家車禮讓也日益成為普遍現象,禮讓斑馬線成為廈門繼公交車讓座后又一道亮麗的城市文明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