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來,女,1958年1月出生,永安市西洋鎮(zhèn)虎山村村民。以21年如一日的堅守像親人一樣照顧敬老院的老人,贏得村民稱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老愛親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在她身上以細碎的事情,生動展現(xiàn)。
貧困生憐憫
現(xiàn)年58歲的陳水來,早年因生活貧困而背井離鄉(xiāng),正是受教育的年齡,她卻沒有機會好好念書,只上了小學(xué),就不得不放下書包勞動,以微小的力量幫助家庭。正因為受窮,她早早就明白了人窮,更要關(guān)心別人,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就是老人常說的“積德行善”,圖個好報的道理。她自己這么想,這么做,在完成家里的農(nóng)活后,她還幫助鄰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言傳身教,時常教育自己的子女,要滿懷感恩之心,長大后有“力氣”的時候,一定要幫助困難的人。
善良塑愛心
1995年,陳水來正當(dāng)年輕力壯的時候,她的愛人張燈輝到西洋鎮(zhèn)敬老院工作,因兩人兩地分隔,天性善良的陳水來索性從虎山村搬到了敬老院,兩邊跑,一邊照顧著家里老小,一邊照顧丈夫的生活。“順便”為敬老院的老人做些“家務(wù)活”,看似在支持丈夫的工作,其實是在無私奉獻青春和熱情。因為她是“家屬”,并非工作人員。
敬老院有一個來自蚌口村的孤寡老人叫池登和,因腦血栓雙腿行動不便,慢慢地因病而性情孤僻,不愿意搭理其他老人,整天悶悶不樂。陳水來了解到情況后,就主動為老人打水掃地,送飯送湯;經(jīng)常陪老人聊天,化解他的孤獨。并協(xié)助調(diào)解他與其他老人之間的小矛盾,解釋說大家都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在敬老院就像一家人一樣,緩和了池登和老人們之間的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