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促進家庭美滿和睦的品德。今年60歲的陳海玲,自打結了婚就與婆婆生活在一起,丈夫雖不是兄弟中的老大,夫妻倆卻擔當起長兄長嫂的重任。一直以來以婆婆為重,婆媳倆從未紅過臉,婆婆也把陳海玲當成親閨女一樣,逢人便說:“海玲是我上輩子修來的好兒媳。”
1992年,陳海玲的婆婆在田間犁地,不慎被牛繩給絆倒,整個人摔下一丈多深的山溝,當即不省人事。當時婆婆在醫(yī)院住了一個月,花了1萬多元錢。由于家里經(jīng)濟拮據(jù),為了給母親治病,丈夫把摩托車賣掉,余下部分便向親戚借。無論住院期間還是出院在家,即使經(jīng)濟條件不允許,陳海玲還是經(jīng)常開“小灶”給婆婆補身子。遺憾的是,手術后的婆婆最終還是沒能站起來,成了半身癱瘓病人,大小便失禁,生活上完全失去自理能力。自此,陳海玲主動承擔起照顧婆婆的重任,25年來,始終如一日不分晝夜地照顧著癱瘓的婆婆,不嫌臟,不嫌累,端屎倒尿,噓寒問暖……
為了照顧婆婆,陳海玲沒睡過一宿整覺,夜里一聽到婆婆有動靜,她就馬上起來。知道婆婆愛干凈,也為了不讓癱瘓的婆婆生褥瘡,陳海玲每天給病床上的婆婆翻身并用溫開水給老人擦身子、洗頭,洗完后把老人抱到另外一屋子,開窗通風一會兒后再把老人抱回來。為了保持棉被暖和無異味,隔三差五把棉被抱出去曬太陽,定期買新被褥更換。走進陳海玲的家,窗明幾凈,桌椅、鍋碗瓢盆都排放得整整齊齊,特別是婆婆居住的房間毫無異味、干凈整潔。2006年,陳海玲的婆婆又得了白內(nèi)障,雙目失明,給她的照顧增加了不少困難。為了便于照顧,陳海玲就搬到婆婆房間,跟婆婆同住,只要婆婆輕輕哼一聲,她都會馬上醒過來,給婆婆遞水,扶她上廁所。為了讓婆婆重見光明,家住半山坡的陳海玲,和丈夫一起輪流背著婆婆下山乘車去醫(yī)院做手術……
25年來,陳海玲以她的善良和孝心感動著周圍的人,鄰里們對她更是贊不絕口,夸她是天底下最好的媳婦,可她卻說:“其實這沒什么,只要你把婆婆當做母親來看待,婆媳之間就沒有什么解不開的結。”如今老人已有八十幾歲高齡了,但精神矍鑠,對外人提起自己的媳婦,立馬伸出一個大拇指:“有這樣的媳婦是我福氣”。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