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重陽數,三秋萬實成。”10月9日是又一年重陽佳節。在這個金秋送爽、丹桂飄香的時節,各種敬老活動漸次登場,比如讓老人們出游賞景、登高遠眺,或者聽歌聽戲、觀影觀劇……讓老人們格外感受到一種濃濃的關愛與尊敬之情。
而湖南岳陽籍作家張一一在日前卻呼吁,將重陽節設為國家法定假日并放假3天,積極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尊老敬老的光榮傳統,引發網絡熱議,得到不少網友支持點贊。
像這樣的呼聲,我們并非頭一遭聽說。這些年,常有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重陽節全民放假,理由同樣是,城鄉空巢老人與獨居老人越來越多,“常回家看看”雖已入法,但年輕人工作繁忙,要“常回家看看”并非易事,與子女登高過重陽,成為不少老年人的奢望。把重陽節定為全民放假日,可方便有條件回家的年輕人陪伴老人,有助于增進老年人的獲得感與幸福感。然而,在我看來,重陽不放假,無礙我們敬老。
我們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敬老節”的目的,在于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在文明家庭建設、道德模范評選、身邊好人宣傳、學雷鋒樹新風宣傳等活動風起云涌的今天,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并不一定非要靠一個重陽節來實現。上述那些活動,早就在營造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風氣。就像我們現在提倡“關愛老人莫拘泥于重陽”一樣,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也不一定非要拘泥于重陽。重陽節放不放假,恐怕是無關緊要的,不如讓老人們的重陽節過得更生活化一些。
重陽節即使放了假,兒女們能否專“假”專用,回家看看,將這個假期用來陪伴老人,也是值得存疑的。畢竟假期怎么安排,完全是老百姓自己的私事,有些人極可能將“重陽假”過成“旅游假”、“吃喝假”,絲毫沒有“敬老假”的意味。只有內心真正敬老,才可能讓“重陽敬老”名副其實。正如學者張頤武所言,假日設置應該適當,重陽節不一定要放假,真正弘揚敬老的意義,或許并不需要每天在一起,而是要做到將其融入進內心,并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來。心里有老人,天天都是重陽節。
重陽不放假,真的無礙我們敬老。現有的法定假日,已經讓子女有較為充足的時間“常回家看看”,這個時間,同樣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擠,總會有的。在互聯網時代,即使我們的工作、生意與“常回家看看”互有抵牾,敬老愛老的方式仍然可以是多樣的,除了采取打電話、寄禮物等傳統方式,我們還可以在微信、QQ視頻中多聊天,盡量壓縮與父母之間的距離感,以拳拳孝心,讓父母感受到遠方兒女的深切關懷。問題的癥結在于我們有沒有“心”,有沒有孝德觀念。
沒有“心”,重陽節即使放假敬老,也可能只是應付差事、完成任務。(何勇海)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