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福建省環保廳獲悉,2017年上半年,福建省環境質量保持優良并持續向好。大氣環境質量方面,全省9個設區城市達標天數比例為96.5%(9市1區為96.1%),設區市空氣質量從相對較好排名依次為:南平、龍巖、寧德、莆田、三明、福州、廈門、泉州和漳州。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排名中,福州、廈門分別排名第8名和第9名。福建省58個縣級城市達標天數比例為98.0%,較上年同期提高1.5個百分點。空氣質量排名較好的縣級城市(自優開始排序)分別是:建寧、周寧、寧化、泰寧、武平、永定、尤溪、清流,以及永泰、將樂、連城(并列第9名);空氣質量排名靠后的縣級城市(自最后一名開始排序)分別是:泉港、龍海、南安、晉江、平和、惠安、福鼎,漳平、石獅(并列第50名),古田、安溪(并列第48名)。
水環境方面,2017年上半年,福建省12條主要河流143個水質評價斷面總體水質保持優。Ⅰ類~Ⅲ類水質比例為94.4%。12條主要河流中,萩蘆溪、交溪、霍童溪、敖江、晉江、漳江和東溪等7條河流的Ⅰ類~Ⅲ類水質比例均為100%;閩江98.3%,九龍江91.3%,木蘭溪83.3%,龍江50.0%,汀江77.8%。福建省119個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中,有118個水源地各期監測值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占監測水源地總數的99.2%。
小流域綜合整治是今年福建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各地按照一河一策的要求,開展綜合整治,小流域水質進一步改善。目前已有34條小流域水質實現跨類別提升,其中12條小流域消除劣Ⅴ類水體。
作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環境質量保持優良并持續向好實屬不易。
為了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凈,請看福建怎么做——
推進污染防治 倒逼綠色轉型
空氣、水、土壤是老百姓最直接的需求。為了讓百姓呼吸新鮮空氣、喝上放心的水、吃上安全食品,今年以來,福建省積極打好水氣土“三大戰役”,強化源頭管控,明確污染防治的具體路線圖和時間表,抓項目促治理,去產能促升級,開展水泥玻璃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專項執法督查,推動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倒逼企業綠色轉型升級。推進環保項目帶動治理,加大環保重點領域投資力度,上半年累計完成投資60億元,占年度計劃的85.83%。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認真貫徹落實“水十條”,重點推進工業污染防治、城鎮生活污染治理等十個方面142項整治項目,上半年已完成21項。加快推進小流域治理,印發《“小流域綜合整治”為民辦實事項目實施方案》、《小流域水環境監測點位設置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在福建省522條小流域的636個監測斷面開展小流域水質監測,重點實施60條以上小流域綜合整治,上半年福建省共完成有效投資13.42億元,占年度投資的64.9%,34條小流域水質得到跨類別提升,12條消除劣Ⅴ類。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加大九龍江北溪等飲用水水源地專項執法力度,開展福建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狀況評估和基礎信息調查。
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深化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制定《福建省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推動實施一批重點VOCs治理重點工程,推進泉港、泉惠等石化基地VOCs綜合治理。加快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上半年完成36臺,完成率85.5%。推進黃標車及老舊車淘汰工作,上半年福建省共淘汰黃標車21125輛,達到序時進度要求。推進大氣區域聯防聯控和預警預報,開展廈門及周邊的漳州、泉州等地區污染源排查,已完成5100多家企業(單位)調查工作。建立完善全省空氣質量監測網絡,投入5500多萬構建完善VOCs、顆粒物、臭氧監測網絡,提升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能力。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夯實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礎,制定土壤污染防治2017年度重點工作計劃,各地市均已出臺本地區“土十條”。扎實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和治理修復,編制《福建省土壤污染詳查實施方案》,完成7300多家企業的空間位置遙感核實,做好農用地土壤詳查前期工作,有序推動漳州、三明、南平、龍巖等地啟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項目。強化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出臺《福建省“十三五”危險廢物污染防治規劃》,實施危廢規范化管理“達標升級”提升工程。推進綜合處置類、工業園區配套類等14個危廢工程包項目建設,上半年已開工建設10個,新增危廢處置單位5家,提升處置能力5.98萬噸/年。運行福建省固廢管理信息系統,對危廢產生、經營單位實行全過程動態管理。
“守住藍天碧水,一些產業、一些地方會迎來壯士斷腕的陣痛,但是在生態環保問題上沒有退路,必須要轉變發展理念。”福建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生態倒逼,一些地方“騰籠換鳥”轉型升級,環保與發展實現雙贏。
深化綠色改革 向創新要動力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高位運行,離不開深化改革的勇氣,激發創新的銳氣。以“機制活”為牽引,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作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推動改革成果落實到每一座青山、每一條綠水、每一片藍天、每一座民居和村落上,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生態紅利。
在環保責任制改革方面,福建省進一步完善“黨政同責”,健全黨政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考核體系,著手制定《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2017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評分細則》,建立更具剛性的考核機制,強化考核結果的運用。進一步完善“一崗雙責”,以福建省委省政府名義出臺《福建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明確52個部門130項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厘清各部門履職范圍、職責邊界,解決責任多頭、責任真空、責任盲區等問題。
在環保管理體制改革方面,福建省有序推進環保垂管改革,起草了《福建省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探索環境保護“監察、監管、執法”三位一體的管理機制;制定《福建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調整工作方案》,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調整工作;推進排污許可制改革,完成火電、造紙兩大行業排污許可證的核發,共核發排污許可證220張;推動廈門、武夷山開展地區尺度的生態系統價值核算試點,目前兩市均已完成技術方案的編制工作;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探索,目前廈門、泉州工作方案已經福建省政府審批同意,南平、平潭工作方案待修改完善重新報批,其他設區市已選擇試點地方,工作方案正在制定;建設生態云平臺,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生態環境數據管理和應用體系,目前已完成項目開發總量的75%。
在環保市場化改革方面,從今年1月1日起,在工業排污企業全面推行排污權交易,至6月底,排污權交易總成交金額5.6億元,其中二級市場成交金額3.6億元,走在全國前列;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定《福建省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實施方案(試行)》,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專家庫”,截至今年6月底福建省投保環責險企業共86家,責任限額1.53億元;開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公布福建省2247家參評企業的環境信用評價結果,讓污染老賴一處失信、四處碰壁,促進企業環保自律。
嚴格環境執法 加強風險防范
寧做今時罪人,不做歷史罪人。今年以來,福建省加大鐵腕執法力度,組織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整治、九龍江流域整治、納污坑塘排查整治等各類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上半年福建省環境行政處罰案件1990件、處罰金額8109萬元,辦理《環境保護法》四個配套辦法和涉嫌犯罪移送案件1287件,其中行政拘留250件、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機關76件,4次被環保部全國通報表揚。
同時,持續推進網格化監管,福建省85%的縣(市、區)已完成城鄉社區環保網格員培訓,8個地市完成地市級網格化信息系統建設。推進“雙隨機一公開”,上半年全省共隨機抽查污染源4121家次,查處一批環境違法企業。
為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福建省實施放射源安全檢查專項行動,對全省215家使用放射源的單位進行全面排查,現場核實各類放射源2307枚,督促124家單位進行整改,集中收貯和暫存全省閑置廢舊放射源89枚。開展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全省共出動環保人員22150人次,排查環境風險企業7390家,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393個次,發現環境安全隱患702個。開展企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布407家全省較大以上環境風險企業名單,其中重大環境風險企業92家。
“總的來看,今年環境質量保持高位運行的壓力較大,下半年各項環保工作任務艱巨。各地一定要清醒認識當前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扎扎實實做好環境保護各項工作。”福建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下半年將持續打好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深入實施“清新水域”工程、“潔凈藍天”工程、“清潔土壤”工程,加快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調整,加強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不折不扣如期完成整改工作。
同時,進一步落實“黨政同責”,健全完善考核體系,推動責任落實,對照《福建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職責清單,明晰各領域、各部門責任,進一步分解目標任務要求,壓實責任、傳導壓力,確保各項環保責任落實到位。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成果。健全完善環保網格化監管,加快空氣自動監測站建設,加快福建省生態云(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建設,實施長效管理。
![]() |
![]() |
責任編輯:孫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