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琳,男,1980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臨床執業醫師,現為漳浦縣湖西鄉后溪村衛生所負責人。
2016年12月19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了他的先進事跡;12月20日,《中國青年報》做了題為《80后村醫堅守畬鄉18年當村民“家庭醫生”》的專題報道。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人民網、中央人民政府網、中工網、央廣網、中國網民族頻道、福建日報、閩南日報等媒體相繼對其事跡作了宣傳報道。
1980年,陳偉琳出生在一個普通的鄉村醫生家庭,小時候的他經常看到父親治病救人,不辭辛苦,不分晝夜,而看到患者病愈后露出的那張張笑臉,他在心里暗暗發誓:長大后一定要學醫,回家鄉為父老鄉親看病。
義無反顧? 立志農村衛生事業
父親陳啟惠是陳偉琳在從醫道路上的啟蒙老師和領路人。陳啟惠1968年從龍溪衛校(漳州衛生學校前身)中醫專業畢業后就在湖西畬族鄉衛生院做一名醫生,一直到退休。受父親的影響,陳偉琳在幼年時即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憑借天資,他在六歲時就能將包含300余方中醫常用方劑的《湯頭歌訣》倒背如流。時隔三十年后的1998年,陳偉琳從漳州衛生學校的西醫士專業畢業,他義無反顧回到老家,成為當時一個沒有編制、沒有工資、沒有醫療福利的“三無”鄉村醫生、后溪村唯一一名執業醫師。
“我之所以當上鄉醫,很大原因就是受我父親的影響。我要像父親一樣扎根畬鄉!”陳偉琳說。據當地百姓講,就是他們父子倆擔負起全村人的健康問題,只要村民有需要,都隨叫隨到,村民戲稱父子倆為“家庭醫生”。后來,父親由于年紀大,給畬鄉百姓看病的擔子就由陳偉琳一個人挑起了。盡管村里畢業的“文化人”大多選擇去城市發展,但陳偉琳卻選擇留下,而這一留,就是19載春秋。
細數他行醫的19年, 他始終堅定“不忘初心,當好一名鄉村醫生”的醫者仁心,秉承“為村民解除病痛,服務全村村民”的理念,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忠于職守、視病人為親人,不辭辛苦、夜以繼日地奔跑在鄉村第一線,默默無聞地為村民排憂解難,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尤其對孤寡老人、殘障病人關愛有加,給他們減免醫藥費、送上慰問品成了他的行醫習慣。
由于湖西畬鄉后溪村地處偏僻山區,經濟落后,交通不便,這給他行醫帶來了很多困難。2004年至2011年的七年間,后溪村下的南山自然村一位高齡村民因患中風足部潰瘍,陳偉琳每天需要往返兩三趟為病患清洗傷口。2006年恰逢臺風季,洪水將去往病患家必經之路上的一座橋梁摧毀。在接下去的兩年時間里,陳偉琳不得不每天涉溪通過。有時候溪水實在太急,陳偉琳就得繞道20公里多的山路前往。藍美娘今年已經86歲高齡,由于罹患冠心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行動不便,陳偉琳每周都會提著藥箱上門問診一次。上山的路并不好走,陳偉琳卻一次也沒有落下。藍美娘說陳偉琳就像自己的兒子,每次問診還不忘帶上小點心送給她。家住南山村的楊秦仔老人,曾患青光眼,視力極差。作為鄉村醫生的陳偉琳,每次走上崎嶇的山道道到村里出診都不忘到老人家里噓寒問暖,同時還減免老人的醫藥費,并不時帶上慰問品。
19年來,他已累計出診25000人次,其中,經診治或轉診的危急重癥患者625人次;義務為老年人體檢5200多人次;做好臨終患者的護理和人文關懷350人次;免費發放健康教育材料17120多份;義務通知計劃免疫對象6280多人次。陳偉琳的愛心遍布全村每個角落,而他的口碑也在后溪村很快地樹立起來了。他衛生所里的一面面錦旗,就是他“當一名畬鄉好醫生”的最好證明。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