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間是指城市居民進行公共交往、舉行各種活動的開放性場所,其目的是為廣大公眾服務。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和發展,早已成為成為衡量城市整體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公共空間的品質優劣更是檢驗一個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尺。社會學中有公共空間感的概念,講的就是公眾對共有空間的認同感知能力。就是在一個相對有限的公共空間里,自己享有使用的權利,其他人也享有同份額使用權利;培養市民的公共空間感,需要每一個公民嚴守各自的空間邊界,在自我的權利層面需要理性取舍和必要性的讓渡。
城市的公共空間可以代表城市的內在氣質。在當前的文明城市創建中,城市居民之間形成的互相尊重、體諒、謙讓等良好習慣,無疑就是城市公共空間文化精神回歸的縮影?!白屆恳欢聣Ρ谀苷f話”、“讓每一扇窗戶能傳遞美好”……這就是環境對人的教化作用,也是城市公共空間所發揮的移情效應。不可否認,在之前物質主義還是城市發展的追求的階段,許多城市的建設只是處于一個淺層次概念,樓房蓋起來了,飯館開起來了,等等,在滿足了公眾的物質需求之外,城市公共空間的培育,實在是建樹不多。
之后,社會的環境、市民的需求,都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新型的人際關系和社區文化正在形成,公共空間文化成了城市化進程中涌現出的一個突出問題,于是,在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追風逐浪的現象屢見不鮮。微縮景園熱、大草坪熱、“大樹進城”熱等曾經盛行一時,在許多能找到“巴黎凱旋門”等外來仿制品,然而,這樣的“熱鬧”并沒有得到公眾的認同。形式化、雷同化的城市空間設計和建設,不僅讓每一個城市獨特的歷史密碼丟失在風中,而且,因為沒有關注市民的內心,導致城市公共空間發揮的作用,遠遠沒有達到預期。
用建筑風格提升城市品位,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用文化生活打造城市氣質……這應該是建設城市公共空間的內涵,更是創建文明城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路徑。值得欣喜的是,在各地文明城市的創建中,提升公共空間品質已經有了可圈可點的成績。比如,“24小時不打烊的城市書屋”、“環衛工人溫馨港灣”、“智能化的母嬰室”、“流動獻血站點”、“青年志愿亭”、“無性別衛生間”等,可以說,諸如此類公共服務空間的打造,已經得到了廣大公眾的認同,讓城市顯得生機勃發、情懷滿天。特別是,許多城市能對自己認真把脈問診,深度挖掘城市的歷史和文化,找回了自己曾經失落的空間,建設了打著自己烙印的紀念館、博物館等,更讓城市的厚重之感呼之欲出,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讓文化的滋養涵育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許多時候,每個人其實都“浸泡”在公共空間中,水質如何,水溫多少,其實和我們息息相關。城市公共空間的打造,在文明城市的創建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斷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的品質,拓寬城市空間的內涵,廣大公眾才能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過得優雅與舒適,更多的人才能在環境潛移默化的滋潤下變成謙謙君子。
文明城市創建須提升公共空間品質,但不能“畢其功于一役”,不可一蹴而就,特別是在符號互動盛行的時代,在這個價值追求多元化的當下,城市管理者必須秉承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有效激發非政府組織的的力量,在公共空間建設上精準發力,這樣,城市才能讓生活更美好,廣大公眾才能在城市的文化繼承弘揚、文明的庚續前進中有歸屬感、有存在感!(樊樹林)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4-11石獅市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總評工作動員大會
- 2017-04-11建陽區召開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總評部署會 啟動迎檢百日沖刺
- 2017-04-10順昌流動“小紅帽” 傳遞文明新風
- 2017-04-10順昌流動“小紅帽” 傳遞文明新風
- 2017-04-10華安縣召開創建省級文明縣城材料申報工作培訓會
- 2017-04-10華安縣召開創建省級文明縣城材料申報工作培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