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5 16:39:37 來源:中共石獅市委文明辦
石獅市委文明辦主任黃子仁發言
2015年2月,石獅榮膺“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面對新一輪三年創建,石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始終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作為改善發展環境、順應群眾期待、提升城市形象的民心工程,作為推進創新轉型、實業強市,加快建設宜居宜業濱海城市的重要載體。兩年多來,石獅市以全域城市化為契機,主動適應城市管理和發展新常態,圍繞創城中心工作,以測評指標體系為導向,積極探索新模式、拓展新渠道,全力推動全域創城,扎實推進創城工作常態長效,真正促進文明創建利民惠民。
一、全面統籌,推進城鄉同步同等
作為全省首個全域城市化發展改革試點,堅持“一市一城”,試點“多規合一”,編制全域一體空間統籌規劃,以及海岸帶、景觀風貌、生態控制線等18個專項規劃,突出環灣面海,融入“系統、文化、精細、生態”四大理念,推動舊城提質,加快新城集聚,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城鄉一體日臻完善。近年來,石獅扎實推進城鎮化建設,大力落實“美麗鄉村”創建,先后投入149億元新建177個重點項目、390億元改造7大片區,強化規劃建設管理,優化城鎮化布局,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成為國家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走出一條“城鄉規劃、城鄉建設、城鄉管理、城鄉產業布局、城鄉公共服務、城鄉社會保障” 6個一體化的發展道路。目前,建成區面積增至37.5平方公里,主次干道“白改黑”率達95%、電纜化率67.4%、城鎮化率78%,均居全省縣市第一;率先實現公交車、自來水、電力、水泥公路、廣播、數字電視、電話、寬帶8個“村村通”;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驗收;新農合付費改革列為全省試點,低保、城居保、新農合標準和覆蓋率穩居全省縣級市首位。城管重心全面下移。出臺《關于推進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實施意見》,組建城市管理委員會,下設市容景觀管理、公共設施管理、市民素質教育三個專項協調小組;鎮(街道)成立城管辦,村(社區)設城管站,全市9個鎮(街道)共派駐9支城管執法中隊287人,初步形成“市、鎮、村”三級聯動的屬地管理機制,啟動“日常管理以塊為主、業務指導以條為主”模式,重點對“六亂四攤”進行集中整治;成立城市管理綜合考評中心,從管理體制、運作機制、資金投入、監督考評等方面入手,改進環衛管理體制和營運機制,推行道路及市政設施管養“1+N”模式,實行“月排名、年通報”,構建全覆蓋管理、全天候保潔、全過程控制的“三全”網絡,城市環衛考評保持泉州市前列。鄉風文明持續提升。通過征集梳理群眾身邊68種不文明行為,推出“書香獅城、厚養薄葬、垃圾不落地”等十大“文明新風”行動,逐步實現農民素質市民化。書香獅城方面,持續舉辦“全民讀書月”、“流動圖書車閱讀在身邊”等系列活動,落實“一鎮一站,一村一室”建設目標,全市127個村(社區)農家書屋、公共服務站實現全覆蓋,基層文體活動設施日臻完善。厚養薄葬方面,所有村(社區)完成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修訂,并匯編成冊;規范鎮級紅白喜事操辦標準,改革超期火化預約審批制度,“文明辦喪”推行以來,2498例喪事均控制在5天以內,節約資金超億元,其中捐資公益6000萬元。垃圾不落地方面,進一步完善垃圾“清掃、收集、轉運”三級環節,圍繞“收得起來、運得出去、處理得掉、保持得住”四個目標,深入開展“家園清潔行動”,試行垃圾分類積分獎勵,市財政補助25個村改造提升垃圾收集車,設置13個臨時建筑垃圾堆放點,榮獲“全省農村家園清潔行動先進市”稱號。2016年10月獲評“國家生態市”,所轄7個鎮全部被命名為“國家生態鎮”,建成省級生態村16個。同城待遇實現均等。自2014年在全省率先推出新市民積分以來,圍繞綜合素質、工作經歷、社會貢獻等27項指標,實施“積分入住、積分入學、積分入醫、積分入保、積分創業、積分培訓、積分榮譽、積分入市民卡”8項差異化公共服務待遇優惠以及35項配套公共服務應用。其中,全國首創的積分入住,最高可獲購房補貼12萬元。同時,不斷優化積分樹形結構,新增民辦高校人才積分,實現外來人口“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截至2016年12月,共有104067位新市民參與積分建檔,兌現積分入住265名、積分入學449名,發放住房補貼3026萬元。
二、全民參與,推進成果共建共享
石獅充分發揮“小政府、大社會”、群團組織活躍的優勢,依托全市734個社會組織以及165家各類文明單位,廣泛發動市民踴躍參與,構筑“政府牽頭、群團協調、全民參與”的大創建格局。文明交通方面,在全省首創“以獎促管”模式。由市青年商會出面,倡導開展“文明出行·利家宜業”活動,454位青商會員帶頭踐行。公安交警部門一改“以罰為主”的執法思維,協同政法委、文明辦等單位,對全年度無交通違法記錄的車輛(車主)進行表彰。連續舉辦四屆以來,無交通違法車輛由2013年的3349輛激增至2016年的15383輛,由青商會員單位提供的物質獎勵達200萬元。全市交通事故“四項指數”明顯下降,該活動獲得公安部肯定。志愿活動方面,目前全市共有各類志愿服務隊297支,培育陽光太太、美麗海岸、海上救援等15個專業志愿服務團體,注冊志愿者17468名,占建成區總人口的12%。其中,成立泉州地區首支“夕陽紅”公共文明引導隊,定時定點在城區主路口開展文明交通引導,累計服務時長達20萬小時,該項目入選全省“最佳志愿服務項目”;市慈善總會成立15年來累計募集1.6億元救助困難群眾3萬人次,先后涌現出全國最佳志愿服務組織——“陽光太太”志愿服務協會、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湖濱街道新湖社區、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市公安局鳳里派出所、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王東育等一批先進典型。便民服務方面,建成數字城管平臺,依托全省首家縣級“12345”便民服務中心,整合城管熱線和便民服務熱線,實現一號直通,為群眾提供咨詢、求助、建言等一站式服務,所有訴求件實現“一日內簽批、三日內辦結”。自2012年開通以來,接聽來電近8萬人次,群眾滿意率高達98%。社會治理方面,首創社區“1+1+N”網格化管理服務,將全市劃分為625個單元網格,每個網格配備1名負責人、1名督導員、若干名管理員,搭建365云社區便民平臺,讓群眾足不出戶即可享受服務;實施治安防控“百千萬”工程,組建百支巡防隊、聘用千名巡防隊員、設立萬個視頻監控點,全面提升防控水平,公眾安全感測評穩居泉州前列;在市、鎮、村三級分設和諧社會促進會,評選“和諧使者”16人,并聘為市法院“人民調解員”,借助社會力量化解矛盾、共建和諧;創設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充分發揮“五老”人員優勢,為來石務工的“新石獅人”解決子女節假日托管難題,已建活動中心51處,開辦活動項目39個。
三、全程支持,推進創城落實落細
始終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列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寫入每年的黨代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納入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融入“創新轉型、實業強市”發展戰略,把創建工作抓在平時、抓好基礎,形成常態長效。機制保障健全,編制《石獅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規劃(2015~2017年)》,印發《石獅市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常態化實施方案》,堅持“一把手”負總責,健全職能組運行機制,市創城指揮部每月召開點評會、市委常委會每季度聽取創城匯報、市長辦公會議每半年研究創城工作、每年至少組織一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題視察活動,分階段、有步驟推進創城各項任務;實行包街包社區責任制,將全市25個社區劃分,由一名市領導、若干市直部門掛鉤聯系,包干解決創建難題;出臺《石獅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獎懲辦法》,把創城工作落實情況納入各級各單位年度績效考核,并與評先評優、干部任用相結合,同時作為參評各級各類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的前置條件,獎優罰劣。人員場所配齊,設立全省首個縣級志愿服務指導中心,在泉州地區率先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心,共增加事業編制5名;在辦公場所較為緊張的情況下,市里優先調配一間42㎡的辦公室作為市創城指揮部專門辦公場所,組織人事部門還從公安、教育、城管等職能單位抽調業務骨干充實市創城辦,分設實地督導組和材料審核組,負責對重點區域、重要部位、薄弱環節常態化督查以及收集整理網上申報材料;資金投入到位,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市財政每年撥付創城經費300萬元,另外專項補助每個社區志愿服務工作經費5萬元;連續5年將鄉村(城市)學校少年宮建設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先后投入850萬元建成35所少年宮,率先實現鎮(街道)一級全覆蓋。今年,創城經費還將額外增加2000萬元,用于實地短板項目的整改提升。同時,充分發揮僑鄉優勢,積極發動海內外僑胞捐資興建教育、醫療、文體等公共設施,設立各類獎教獎學、慈善基金會。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以來僑胞捐資公益累計達2.53億元。
今后,石獅將深入學習貫徹2017年全國文明辦主任會議和此次會議精神,認真借鑒兄弟城市的好經驗、好做法,完善機制、創新方法,凝心聚力、提質增效,全力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再上新臺階。 |
其它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