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委文明辦巡視員、副主任林勇鵬發言
建設社區書院,是廈門市在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創新社會治理的探索實踐中,推進美好環境整治向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深化,實現外在美和內在美和諧統一,加快建設“五大發展”示范市的創新舉措。
一、社區書院建設的主要動因及成效
2013年7月以來,廈門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福建、廈門工作的重要指示,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主動適應“三個轉型”新趨勢,以《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為引領,以“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為載體,按照“核心是共同、基礎在社區、群眾為主體”的總體要求,創新社區治理,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的城市治理體系。
與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探索實踐相呼應,著眼于傳承弘揚傳統文化,運用新平臺新模式“教而化之”,培育居民群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眼于統籌整合社區教育資源,全面提高社區學習教育和文化活動水平;著眼于提升市民文明素質,為培育現代公民意識提供有力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按照廈門市委關于“把社區書院打造成以德治市、提升群眾精神文化素質的場所”的要求,廈門市于2015年5月創建了集學習教育、文體活動、群眾議事和組織孵化于一體的社區書院,努力培育居民群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市民文明素養和城市文明程度,激發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推動基層宣傳文化建設和社區治理創新齊頭并進,促進文明城市與文明市民共同成長。
社區書院自創建以來,影響日益擴大,引起了上級有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去年4月25日,中國文明網頭版登載了《廈門社區書院:打造市民精神家園,提升群眾精神文化素質場所》。8月17日,中宣部輿情局將我市建設社區書院的經驗做法以專報形式報送中宣部領導。8月下旬,中央文明辦二局吳向東局長到廈門調研,對我市建設社區書院、推進文明城市和文明市民共同成長的做法十分關注,認為廈門找到了道德講堂轉型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指出要把社區書院建設作為社區治理創新和文明創建的新平臺、新亮點。12月中旬,中宣部魯煒副部長,省委常委、宣傳部高翔部長先后視察了廈門社區書院,對我市社區書院建設的創新舉措給予充分肯定,指出廈門社區書院建設的理念和方法具有示范意義,值得在全國全省推廣。
二、社區書院建設的基本架構和運行管理模式
廈門市社區書院建設從2015年5月創建以來,已經歷了試點先行、總結提升兩個階段。目前,已建成1家市級書院總部、6家區級社區書院指導中心和59家社區書院,在書院的功能定位、場所設置、標識系統、課程資源、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了規范化標準和要求,建立完善了師資和課程資源庫、信息服務網站、日常運行管理機制,構建起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社區教育服務體系。
在社區書院的建設資源上,堅持把基層文化服務中心和基層宣傳文化建設與社區書院建設有機結合,將涉及群眾精神文化、宣傳教育的相關部門聯動起來,在工作機制和服務內容上進行整合,切實把社區書院打造成各部門向社區投送精神文化產品或項目的統籌平臺,在群眾組織上從松散向集中轉變,在教學內容上從零碎到系統推進,在師資隊伍上從普通到名師提升,在建設力量上從分散到聚合統籌,全面提升基層宣傳教育和文化服務的水平,更好地滿足居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依托原有的文化教育設施和場所,加以整合和提升改造,較好地解決重復建設等問題。
在社區書院的架構設置上,本著“統籌規劃、分級管理、注重實效”的原則,建立市級書院總部和社區書院教學點兩級服務管理體系,形成“總部+教學點”的扁平化架構。其中,書院總部作為全市社區書院的培訓管理中心、資源整合中心和成果展示中心,主要擔負課程研發、師資配送、指導培訓、信息共享、監督考核等職能。區級社區書院指導中心,由各區以基本條件較好的某個社區書院為依托,發揮承上啟下、協調示范、檢查督導作用,擔負統籌和配送區級教育資源等職能。社區書院作為基層終端,按照“四個一”(一個統一標識、一個固定場所、一套課程體系、一套運行模式)的標準要求,組織居民群眾開展教學和活動。
在社區書院的運行管理上,圍繞“品質、實效、特色、活力”目標,從悠遠的文化傳承、現代社區教育探索實踐、社區社會組織的組織方式、現代商業連鎖經營模式等四個方面,創新社區書院的基本特征,著力構建在社區黨組織統一領導下的科學化管理運行模式:一是探索建立社區書院理事會管理機制。吸納居民中有威望、有能力的熱心人士擔任理事成員,建立完善工作機制,由群眾參與書院的策劃、運行、監督、評估,形成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書院運行模式,確保社區書院長效發展。二是探索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和以獎代補機制。建立政府引導、群眾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投資機制,把社區書院教育活動納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范疇,引入社會公益組織、高校、社會團體等,為社區書院提供專業化、高質量的服務;把社區書院建設工作納入以獎代補項目,制定獎補辦法。同時,充分挖掘社區達人、能人,開展志愿服務式無償授課,形成接地氣、有特色的課程活動品牌。三是探索建立商業連鎖經營服務機制。建立市、區、鎮(街)和社區書院師資庫,搭建市書院總部、區級書院指導中心與社區書院信息平臺,健全課程投送機制,實行名師名家進社區巡回開課,實現教學資源互通共享,提升社區書院品位和層次。四是探索建立評估激勵機制。積極開發和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信息共享、刷卡記錄、積分統計等,把大數據運用與表彰激勵機制有機統一,定期對社區書院、授課老師、書院學員、志愿者等進行考評、表彰,營造濃厚的學習教育氛圍,促進社區書院既充滿活力,又可持續發展。
三、社區書院建設的主要功能作用
以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為根本,以打造特色、提高品位為目標,突出居民主體,融入時代元素,創新服務管理平臺和模式,不斷提升社區書院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充分發揮傳播文化知識、協商民主共治、培育共同精神、孵化組織團隊四大功能作用。
一是構建精準化課程體系,激發居民學習教育新活力。在摸清社區教育文化資源和居民需求的基礎上,統一規范設置社區書院課程,構建“4+2+1+X”課程體系。即:4個常設講堂,依托社區及街(鎮)資源支持;2個流動講堂,由市區兩級投送資源,實行巡回開課;1個特色講堂或特色活動,體現社區自身文化品牌;若干社區群眾性文化活動,形成“課堂+活動”模式。市書院總部和區書院指導中心統籌整合市區教學資源,動員市區機關各部門、國有企業、大中院校結合行業特點設置專題講堂,著力建好課程資源庫,做強做大“中央廚房”,推行“菜單式服務”。社區書院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通過“發布信息、收集建議、確定課程、篩選老師、公示課目”等“五步選課法”進行“點單開課”。同時,社區黨組織采取“專題式、嵌入式”傳播宣講紅色課程,通過“課前審、課中聽、課后評”方式把關定向,確保授課內容緊貼群眾需求,深受群眾喜愛,又始終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目前,“中央廚房”已設置紅色傳承、綠色環保、法制安全、品德修養、科普養生、醫療保健等專題講堂80多個、系列課程資源2097門,打造了一大批精品課程,為滿足居民個性化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撐。去年以來,市書院總部還啟動“名師名家進社區書院”活動,30多位名師名家走進社區書院,為社區書院送去80多場精彩講座,深受群眾歡迎。據統計,自2015年5月至今,僅25家市級試點社區書院累計開課2000多門次,開展活動8000多場次,參與人數達30多萬人次,居民群眾參與書院活動的熱情持續高漲。
二是打造品牌化特色活動,架起居民文化認同新紐帶。根據各社區區位特點、人口結構、歷史傳統、文化底蘊等,深入挖掘資源優勢,培育“一村一品”、“一區一特色”等各類文化活動平臺載體,打造群眾喜聞樂見、樂于參與的文化活動品牌,吸引居民群眾走到一起、互動交往,增進文化認同,有力推進“熟人社區”建設。海滄區天竺社區是拆遷安置小區,居民來自12個不同村居的拆遷安置戶,整體文化素質不高,生活習慣、習俗差異較大。社區以打造“品逸”社區為目標,以增進文化認同為基礎,精心打造天竺書院,將居民傳統的文化活動納入社區書院課程,包括說拉彈唱、琴棋書畫、剪折編扎等,還組建了小蓓蕾舞蹈隊、薌劇曲藝隊、硒鼓隊等14支文體隊伍,不斷拓展活動形式,提升居民文化修養,實現了從農村到社區、從農民向居民的華麗轉變。翔安區蓮塘社區書院,繼承發揚宋江陣傳統習武傳習,依托“講武堂”、“頤年堂”等平臺,開展“耕讀傳家、崇文尚武”活動,凝聚了村民們攜手共建美好蓮塘的新動力。
三是培育趣緣化社會組織,搭建居民融入融合新平臺。圍繞把每個居民都納入社區社會組織、讓每個社區社會組織都有序參與社區治理的目標要求,以社區書院為重要平臺,培育發展趣緣化社區組織。重視發揮社區能人、社區達人的“酵母”作用,開設“社區能人工作坊”、“社區達人興趣班”等特色講堂,成立各種興趣小組、愛心人俱樂部、研究協會等,讓更多居民在組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自發、自覺參與組織的各種活動,從而搭建居民融入融合的新平臺。集美區康城社區90%的居民來自其它省市,是典型的“新廈門人”社區,社區書院以“和樂”為主題,設置育苗、花蕾、青年、耆彩等四個常設講堂,由社區各類文化達人分別牽頭成立了書法、繪畫、合唱等19個興趣組織,發動居民捐款3萬多元購買文體器材,常年開展富有社區特色的文體活動,搭建互動交流平臺,使新老廈門人相識相知、互助友愛,變“生人社區”為“熟人社區”,營造鄰里和諧、幸福快樂的溫馨社區。同時,注重筑巢引鳳,吸引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廈門航空、廈門邊檢等十多家單位組成志愿聯盟,以社區書院為平臺,利用節假日和晚上時間,開展美麗廈門我宣講、青年讀書沙龍、圖書漂流、鄰里愛心墻等系列活動,打造全時段開放的社區書院,為不同年齡段和不同職業居民參與書院活動提供更多機會,為更多居民融入融合創造條件。
四是營造現代化人文環境,強化居民協商議事新意識。借鑒書院以文化人、教而化之的傳統功能,賦予新意、創新形式,推進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真正發揮居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把社區書院打造成為居民協商義事的新平臺。思明區前埔北社區采取購買服務方式,引入“開放空間會議技術”,制定了社區書院理事會議事規則,舉辦居民參與社區書院規劃發展討論會,召開愛心學堂提升項目利益相關方座談會,較好地達成了共識,營造社區書院 “民主協商、群眾事群眾辦”的濃厚氛圍。社區還把小區物業管理提升、空間環境改造等社區公共事務議題引入社區書院,進一步提升社區書院協商議事的成效和影響力。目前,各社區書院從實際出發,設有協商議事廳、居民事務調解室等,完善了社區事務協調會、聽證會和社區民主監督評議委員會等會議制度,建立了樓棟和生活小區議事機制,為鄉賢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社區理事會等基層自治組織協商議事提供了平臺,通過民主協商使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得到有效化解。一些老舊小區通過居民和駐社區單位的民主協商、共治共管,破解了亂停車、占道經營、違章搭蓋等常態管理維護難的問題。
下一步,將以迎接“廈門會晤”為契機,緊緊圍繞省委和廈門市委提出的目標要求,認真總結經驗,鞏固拓展成果,在全市面上分批次展開社區書院提質拓面工作,力爭年內全市200個以上社區都建有標準規范、制度完善、管理有效、群眾滿意的社區書院(其中,島內社區有一半以上建有社區書院,有1至2個區實現全覆蓋)。同時,積極發揮其功能作用,更好地服務“廈門會晤”,充分展示廈門的最美風景、最優禮儀、最佳名片,有力促進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