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農村快速發展,“錢袋子鼓起來之后,我們更想找點樂子”正成為農村群眾的期盼。如今,村民自辦的“村晚”在全國越來越多的地方上演。“村晚”等文化新形式既鬧新春又聚人心,既豐富村民生活又傳承村風村訓,在愉悅觀眾的同時也種下鄉村文化復興的希望。(《人民日報》)
春節來到,農村變得熱鬧了起來。除了傳統的節慶元素,這些年來,還有一個新的活動在各個鄉村受到越來越廣泛的歡迎,它就是“村晚”。也許有人會問,一年一度的電視春晚,熱熱鬧鬧、眾星云集,尚且有人不買賬,村里土里土氣的“村晚”怎么就能吸引眾人的眼球呢?其實道理很簡單,那些高大上的春晚,我們只能在電視里看,而少了參與感和現場感,而身邊的“村晚”卻能夠讓我們體會參與其中的快樂。
“村晚”鬧新春,可以豐富農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逢年過節,鄉里鄉親經常聚在一起打牌、喝酒、聚餐,雖然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卻顯得有些單調。而“村晚”的籌備,可以激發村民的參與熱情,讓大家推開麻將桌,放下手中的酒杯,加入到文化活動中去。一些文化團隊的成員說,不管能不能上“村晚”,一個人有才藝有愛好,精神面貌就不一樣了。
“村晚”鬧新春,可以傳承日漸式微的鄉村文化。“村晚”的節目中,不乏舞龍舞獅、十音八樂、川劇變臉、東北二人轉等等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節目,它們當中,有些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接地氣又有內涵的演出,不僅鄉親們看了親切、高興,而且也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村晚”鬧新春,可以撫慰歸家游子的綿長鄉愁。在“村晚”的舞臺上,歌曲是大家演唱的,節目是一起編排的,很多節目還說的是村子里的事,看到的是身邊的街坊鄰居,是小時候的好朋友,這就讓游子重溫了故鄉昔日的美好。另外,“村晚”的籌備過程也是親朋好友、街坊鄰居相互交流的好機會,“村晚”搭建了交流的平臺,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建設小康社會離不開精神文化需求,這就要求我們滿足城里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也要重視廣大農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提倡“村晚”鬧新春,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有關部門應當對“村晚”這樣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多給予支持和幫助,讓村民的家門口充滿陶冶人心、其樂融融的節日氛圍,讓新春佳節熱熱鬧鬧又不失文化氣氛。(宋黎婧)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