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市丁酉“兩節”活動側記
優秀文化傳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作為最具文化象征意義的傳統節日,春節蘊含著中國人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倫常理念,在增強文化自信、涵養家國情懷和敦化社風民俗的工作中起著獨特的作用。晉江正經歷著新型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的洗禮,為守護歷史根脈和閩南文脈,該市把振興傳統節日作為構建精神家園和增強城市軟實力的內在要求,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上不斷豐富春節等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既促進了優秀傳統的復歸與弘揚,也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和生活化。
造濃“樂民”氛圍
孟子云“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在晉江,舉辦群眾性迎春文體活動不僅是營造歡樂、祥和節日氛圍的需要,同時也有撫慰外來建設者心靈的作用。晉江擁有來自五湖四海的110萬外來常住人口,倘若按2/3返鄉計,也有近40萬人留在晉江過年。如何安排他們的節日文化生活、實現本地人與外地人的精神共享,歷來是當地黨委、政府和宣傳、文化部門節日期間的一件重要工作。
節日的本質在于情感的釋放和精神訴求的滿足,歡樂是傳統春節的基調。去年12月初,該市就著手籌備兩節期間的“新春歡樂匯”,市、鎮、街道兩級共安排文體、民俗和游藝等群眾性活動項目249個,涵蓋地方戲曲、傳統文化、高雅藝術、體育競技和群眾游園等諸多領域,使不同文化層次和精神訴求的市民各得其所。其中,市一級共舉辦較大規模的群眾性文體活動35項,既有玉器、文物、花卉、書畫、剪紙等展覽,也有南音、高甲、掌中木偶等獨具閩南特色的傳統文藝,以及管弦樂、小提琴音樂會和現代舞、廣場舞等時尚藝術,更有燈謎展猜和趣味運動會等群眾喜聞樂見、便于參與的游園活動。各鎮、街道安排群眾性文體活動項目214個,村、社區和企業也普遍舉辦了形式不一、規模不等的居民和員工“歡樂匯”。這些節日活動,以1月5日市委、市政府舉辦的“大美晉江新春行”三下鄉啟幕,一直延續到元宵過后,不僅營造了濃厚的“兩節”氛圍,也紓解了外來人口的鄉愁,使他們在參與和互動中進一步融入晉江社會。

凸顯“鬧春”年味
今年春節前,央視新聞頻道《家和萬事興》欄目組專程到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拍攝“鬧春”民俗活動,并于節日期間先后3次播出,這是繼去年央視元宵晚會泉州分會場落地之后,五店市第二次亮相央視。
在城鎮化、現代化浪潮中,晉江市清醒地意識到:有文化個性,才有文化自信。近年來,晉江通過開展非遺調查、確立傳承人、建立傳承基地和專款等辦法,保護和恢復了一大批正在衰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傳統節日為契機進行集中展示,使歷史根脈和閩南文脈得以傳承,既彰顯了城市文化個性,又教育了后輩和晚生。“兩節”期間,該市的許多民間文化團體和民俗愛好者參與了“年味”的營造。南音、高甲、掌中木偶等傳統藝術和土腳戲、拍胸舞、火鼎公婆、舞龍、刣獅等民間文藝表演隨處可見,跨火群、卜頭龜、攻炮城等年俗活動輪番登場,營造了濃濃的年味。農歷正月初九的永和山前火把節、正月十五的東石“數宮燈”、安海民俗文化節以及元宵過后的深滬開漁等民間節慶活動接踵而來,一次次地把“鬧春”的年味推向高潮。
與此同時,在五店市傳統街區興建的“晉江歲時節慶館”于1月25日開館。展館遵循春夏秋冬的四時節序,精選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以實物模擬、場景展示和圖文、音視頻等方式,詮釋了傳統節俗禮儀、儀式和游藝中蘊含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讓觀眾強烈地感受到閩南人的理想、信仰、道德和倫理。

涵養“家國”情懷
合家團圓、幸福安康是傳統新年最重要的文化主題,承載著中國人家、鄉、國一脈相承、一體相通的思想。
春節期間與“歲時節慶館”在五店市同時開館的,還有“晉江家風家訓館”。該館以“修齊治平”為主題,精選保存于該市傳統建筑、家族譜牒和昭穆字輩中的優秀家訓,聘請本市著名書法家書寫,輔以“教子”、“誨人”等雕塑,形象地向人們傳達著中國人傳統的家庭觀、文化觀和社會觀,傳遞出愛國愛家、向上向善、崇正崇廉的價值訴求,呼喚著人們內心深處的家國情懷。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作為八閩縣域經濟首強、中國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居地的晉江,已經在全國各地組建了22個異地商會,并有300萬晉江人遍居世界各地。該市以在外人士返鄉過年為契機,通過舉辦懇談會和參觀建設成就等形式,組織鄉賢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把脈問診,強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與祖國聯系的紐帶,增進境外和海外新生代的民族文化認同。僅2016年,該市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在晉江捐贈興辦公益事業的款項就達2.37億元,同比增長43%。

促進“鄰里”和諧
“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動員社會各界以“兩節”為平臺,開展“暖冬行動”和“鄰里守望”志愿服務,在晉江已蔚為風氣。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春節期間該市黨政機關開展“暖冬行動”,共走訪慰問低保、五保、貧僑、計生困難、留晉特困外來務工人員以及“四幫四扶”對象等9類群體3327戶,發放慰問金321.51萬元、棉被毛毯各2000床,并將慰問救助面擴大到流浪乞討人員和受災困難戶,切實把黨和政府的關懷、社會的溫暖送到困難群眾中去。不少愛心企業和個人在晉江經濟報的發動下,為“暖冬行動”提供了配套物資。
參與“暖冬行動”的,并不止黨政機關。去年12月5日,該市組織舉辦了為期3個月的第一屆“晉江志愿服務文化節”,春節、元宵期間的“鄰里守望”活動便是其中的一個系列,許多民間志愿服務團體紛紛參與到文化下鄉、扶貧助困、關愛老幼的工作中來,使春節更有“年味”、更富 “人情味”。從春運首日開始,該市一心、九零H、馳航、圓愛等民間志愿服務團體和泉州理工學院志愿服務隊、交通系統黨員義工服務隊就堅守在動車站、長途汽車站和“鐵騎還鄉”樞紐點,為旅客發放愛心早餐、姜湯熱茶和春聯等物品,提供咨詢、搬運、秩序維持等各類服務,用真情溫暖外來建設者的歸家路。因城市保潔工作的需要,不少環衛工無法回家過年,圓愛志愿服務隊和陽光社區居委會聯合發起眾籌,為堅守崗位的環衛工人奉上“愛心年夜飯”。從正月初一到初七,一心志愿服務隊每天下午都堅持在五店市傳統街區開展文明勸導,為維護節日期間的旅游秩序作出了貢獻。

倡導“新風”行動
傳統民俗蕪菁并存,春節既是文化傳承的契機,也是破舊立新的良機。
為加強“兩節”期間的移風易俗工作,營造除陋俗、樹新風的文化氛圍,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該市以大操大辦、炫耀嫁妝等陋俗為標靶,組織文藝團體專門創作《厚養薄葬才是孝》、《嫁妝》、《赴宴》、《男孩女孩都是寶》等一系列移風易俗主題文藝節目,用閩南講古、諷刺微劇、方言小品等雅俗共賞的形式,把移風易俗的群眾愿望說出來、唱出來、演出來。今年“兩節”期間,“古邑新風進萬家”移風易俗專題文藝演出及志愿宣傳活動在8個鎮、街道的社區和農村相繼舉辦,讓群眾在笑聲中引發思考、激發行動,受到了基層的歡迎。“古邑新風進萬家”移風易俗專題文藝演出計劃舉辦19個場次,除“兩節”期間的8場外,還將在清明和農歷七月“普度”期間集中舉辦11個場。
(晉江市委文明辦通訊員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