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城關鎮菜園村文化廣場熱鬧非凡。由城關鎮村民自編自演的“村晚”正在舉行,村民們自發組成表演團隊,演出了歌舞、朗誦、戲曲等近30個節目,用充滿鄉土氣息的表演迎接新春佳節。城關鎮全鎮13.8萬人,村民們自發組織52支文藝團隊,人數達到2000多人。這些文藝愛好者定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極大地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新華社)
有一句老話叫做“過了臘八就是年”。因為臘八之后,就要開始置辦年貨,殺豬宰羊,廟會和慶祝活動等輪番上陣,洋溢著濃濃的過年的氣息。可是,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農村外出務工的人越來越多,物質生活雖然得到了很大提高,鄉村文化傳承卻出現了斷層,文化傳統也在不斷凋零。曾經讓人期盼到心底生花的過年,也不再那般的充滿魔力。好在鄉愁依舊,傳統節日的熱度近幾年開始持續升溫,年味漸濃。
例如鄉村春晚,把傳統文化活動重新搬上舞臺,父老鄉親自編自演、自得其樂,在載歌載舞中,盡情享受節日的歡欣和喜悅。重拾那些鄉村角落里的文化遺珠。為傳統的節日慶祝,搭建靚麗大舞臺,全民參與的鄉村春晚,散發出濃烈鄉土氣息的傳統節目,更能增添年味,留住鄉愁。
“村晚”要用文化活動渲染節日氣氛。過年如果沒有文化內涵,沒有節日氣氛,那和普通的一天又有什么區別呢?說到底,過年過的就是一個氣氛。只要節日氣氛營造出來了,年味自然也就會有了。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鄉村春晚,要把傳統節日玩出新鮮花樣,讓活躍在鄉村的文化志愿者,帶動開展文化活動,戲曲開嗓,歌舞升平,營造出和諧溫馨的節日氛圍,讓更多人浸潤其中,感染節日的快樂和喜悅。人們喜聞樂見、熱情參與的鄉村春晚,能讓鄰里更親近,年味更濃厚,節日更開心。
“村晚”要用傳統習俗喚醒曾經記憶。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中華農耕文明源遠流長,精彩紛呈。鄉村村晚,就要重點挖掘當地的鄉村文化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過簡單乏味的春節。政府相關部門要對民俗文化加強指導和扶持,有條件的鄉村,可以結合文化“三下鄉”活動,送上文化的春節盛宴。鄉村春晚,要讓扭秧歌,二人轉,舞龍舞獅,廟會這些曾經在鄉村大受歡迎的傳統習俗,重新凝聚鄉村游子共同的記憶。多一些挖掘繼承,多一些復古,喚起對傳統習俗的情感記憶,能讓人倍感親切,更溫暖人心。
年味是一種因人而異的思念,鄉愁是一種飄浮不定的情感,是母親的一桌菜,是家鄉的一處景,是童年的一場幕布電影,也可能是鄉村的一出社戲。在鄉村搭舞臺唱大戲迎新年,老百姓自得其樂喜氣洋洋,這樣的鄉村春晚模式可以復制,可以更多一些。只有年味更濃,鄉愁才會更美。(沈定根)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