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冬至過后,便會開始期待春節的到來,時常會憶起兒時除夕濃濃的年味,貼窗花、寫春聯、拜年。爆竹聲聲,煙花競放。大人們殺豬宰羊過大年,孩子們嬉戲玩鬧穿新衣。一大家子其樂融融地圍坐在飯桌旁,辭舊迎新。
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習慣的轉變,過年的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多元化的過年方式使得農耕時代留存的傳統方式悄然演變。快節奏的生活使得很多人不愿花時間下廚房,而是在飯店吃一頓現成的年夜飯;曾經的孩子們也長大了,他們不再耐心與家人一起守歲,而是去KTV與小伙伴們包夜唱歌;住進同一動遷小區的鄉親鄰里靠得更近了,卻不再串門閑話而是用復制粘貼來的短信互送祝福。又是從何時起,新年的美食成了平日里的家常便飯,春聯也不再需要鄰居大爺沾著濃墨揮毫而就,穿新衣、戴新帽等傳統習俗不再是過年才有的享受,各種年貨也成了流水線產品在超市中隨處可見……越來越優越的生活卻并沒有讓人與人的心貼的更近,反而讓“過年”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
年味兒為何會變淡?那是因為很多人對于“過年”一直存在著誤解。曾經的“年”承載了人們太多美好的愿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過年所帶給人們的是物質的短暫充裕,殺豬宰羊穿新衣等過年的傳統習俗等愉悅著人們的身心,同時對來年有一個更好的希冀。然而,正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穿新衣,吃美食等想法隨時都可以得到滿足,而所謂的年貨也早已經吃膩了,這些方面都使人們淺層次地認為過年并沒有什么新意了,變得沒有期待。
然而,我們中華民族是擁有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民族,我們的“年”雖是由傳統習俗體現的,可更多的是其蘊涵的“親情”、“團圓”等精神文化內核。過年是團聚的日子,想想春運,萬千背井離鄉為生活打拼的人爭相購票,就為了能在短短幾天的假期里靠一張薄薄的車票、坐十幾個小時火車與親人共享天倫。此刻我們就會感到年的情結依然如故。也許過年的傳統形式會隨著時間而淡化,但在人們心里其實并沒有淡化,而真正缺少的是一份溢于言表的“情”。
讓我們在這個春節的團聚里加入新的元素,哪怕給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給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哪怕敲個門與鄉親鄰里寒暄幾句……簡單的行動,傳承的卻是我們中華兒女孝老愛幼、闔家團聚、相親相愛的傳統文化內涵!讓我們為親情加加溫,為生活調調色,我們所要找回的“年味”更是一種濃濃的“人情味”!(范文賢)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