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將民生工程中文藝活動專項補助標準由每村2400元提高到4400元,確保一個行政村一年看到一場正規演出。該項目采取政府公開采購的形式,參與競標的演藝團體需開出戲單,由群眾“點菜”、打分,這種“群眾唱主角”的采購模式受到基層群眾歡迎。(1月9日 《安徽日報》)
村民在家門口免費看省市縣正規文藝團體的正規演出,還能挑選。看上去,這是政府文化采購模式的轉變,其實這是政府和文藝團體服務基層觀念的轉變。
“文化下鄉”倡導二三十年了,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在不少地方也存在著“貨不對板”的矛盾,文藝團體和文化部門自以為是的“高大上”,到了基層卻不受群眾待見,農村文化陣地時不時地受到一些庸俗不堪的草臺班子的侵擾。安徽采用“群眾唱主角”的方式,既能讓群眾看到正規演出,又讓群眾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接受,就很好地解決了“貨不對板”的矛盾。
其實,安徽的“文化下鄉”并非只是“送戲下鄉”。除了各類正規演出,攝影家、書法家、畫家、音樂家、作家等各路文藝家,都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扎根在群眾中,為群眾創作,為群眾服務,這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群眾唱主角”。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但主流文化發展的歷史深刻地向人們昭示著:只有深入基層,為民眾服務,與民眾同甘共苦,文化才有生命力。從古代的杜甫陸游到當代的柳青路遙,他們的作品不朽,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們始終生活在民眾之中,“身同于普通老百姓”。今天的廣大文藝家深入基層,扎根群眾,也是創作出好作品的必由之路。
當然,文化要讓“群眾唱主角”,既要讓文藝家深入基層,讓群眾成為服務的“主角”,還要在群眾中發現培養“主角”。正如肥東縣文廣新局局長梁建文所說“深入接觸,才發現基層有那么多文藝能人和好苗子,發掘和培訓這些文化能人,能夠影響和帶動身邊更多的群眾,從而讓文化的‘種子’在廣袤田野上生根、發芽。”正因為有很多文化官員有梁建文這樣的認識,安徽的培養文化種子的工程才能卓有成效地開展,一些基層文化骨干在深入基層的文藝家的提攜下,水平才能迅速提高。
“群眾唱主角”是群眾的需要,也是文藝家的需要,更是占領基層文化陣地,傳播文化正能量的需要,只要政府、民眾和文藝家們攜起手來,這臺大戲就一定能唱好,這也是我們的文化自信。(江錫鈺)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