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會期間,志愿者只需下載“指揮通”APP,通過身份識別、驗證登錄后,立刻就可以將手機“搖身一變”成為一款指揮系統的智能終端。在8.1萬平方米的峰會主會場,“小梧桐”通過“指揮通”組織人員一鍵簽到和簽退,省去了從集合到歸位的諸多麻煩。”(11月21日 《人民日報》)
隨著社會文明里程的不斷推進,“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理念得到了更多人的自覺認同和身體力行。眾所周知,21世紀是互聯網時代,網絡技術已經深深融入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筆者認為,志愿服務也要搭上互聯網的快車,站在互聯網的“風口”錦上添花,更好的服務于社會,造福于人民。
志愿服務,助力網絡化和便利化。“互聯網+”,已經是國家的戰略符號,制造業、農業、金融業、服務業等各行各業都在探索互聯網模式,緊跟時代潮流。志愿服務雖然不同于商業的盈利模式,但是也應該主動轉變傳統的服務模式,借助互聯網這樣一個“好幫手”,實現志愿服務的網絡化和便利化,讓志愿服務精神更好的傳播和發展。志愿活動的號召、組織、集合、分工、協調等,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一站式”解決,讓志愿者無需找組織才能做公益,能夠更加便利的參加活動、提供服務。志愿服務的網絡化和便利化,必然會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務隊伍。
“互聯網+”志愿服務,讓愛心服務更精準暖人心。“‘指揮通’自帶的地圖定位系統和指揮平臺呼叫系統,讓會務服務指揮者可以實時掌握服務人員分布和工作開展情況。”這是第三次互聯網大會上,志愿者通過互聯網技術提供精準服務的生動體現。組織者和志愿者通過互聯網,實時聯系,掌握動態,可以更好的提供精準服務,暖人心脾。一款互聯網“APP”輕松做到兼顧志愿活動的點線面,在各個環節實現良性互動,在時空上精準鋪開志愿服務,這是傳統公益模式所不可比擬的。
“互聯網+”志愿服務,能讓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一場活動往往需要多方面的志愿者,如果盲目安排,難以準確把握每個人的特長做到效益最大化。“互聯網+”志愿服務,情況能大為改觀。比如,活動在哪里舉辦,需要哪方面的志愿者,把要求上傳APP。另一端,根據志愿者注冊登記的所在位置、空閑時間、專業技能等,互聯網迅速匹配合適的志愿者。這樣一來,組織者通過互聯網,能有效利用資源,發揮資源效益最大化,在最大層面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當志愿服務插上互聯網的翅膀,既有無限的想象,也有無限的可能。不可置否的是,志愿服務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必然行穩致遠,將把志愿精神的種子廣泛散播,遍地花開。(張新發)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11-23鯉城區召開創建文明城市(區)工作推進會議
- 2016-11-23將樂召開創建省級文明縣城工作會議 吹響“沖鋒號”
- 2016-11-23惠安公交車穿“新衣” 盡展文明城市風采
- 2016-11-23秀嶼區召開迎接全國文明城市及省級文明城區年度測評動員大會
- 2016-11-23德化縣開展“四項行動”,深化文明縣城創建
- 2016-11-23上杭縣成立“紅土義警”文明交通志愿服務隊 引導市民投身“創城”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