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前的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自此,“雷鋒精神”成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的代名詞。51年前,雷鋒叔叔的身影存在在黑白照片上,“雷鋒精神”存在于人民的口耳相傳中;51年后,“雷鋒精神”通過互聯網傳播到了大洋彼岸。有人說,新時代“雷鋒精神”已經落伍。實則不然,互聯網時代更需要“雷鋒精神”!
如果說51年前的“雷鋒精神”是扶老奶奶過馬路,是給老大爺推磚,是幫大嫂買票,51年后的“雷鋒精神”則演變為全民性質的志愿服務精神,是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體現。51年前,雷鋒用一件件小事感動了全中國,51年后,一個個志愿者組織遍布全國,并通過互聯網,踐行著“雷鋒精神”。
汶川地震、南方雪災、玉樹地震……通過微博,人們迅速知道災難的發生,了解災區詳情;通過微博,不少志愿者組織迅速集結,開展抗震救災工作;通過微博,全世界的雷鋒們參與捐款,奉獻愛心。此外,“隨手拍解救被拐兒童”、“每天一條正能量”等微博活動的發起,也動員網絡世界的人們,隨時做誠信、友善之事。
除了微博,微信也開始成為志愿者組織開展工作的重要平臺,各種志愿者微信群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網絡時代的雷鋒們通過手機、互聯網,聚合在一起,用全新的方式體現和傳承著“雷鋒精神”。就連淘寶這樣的購物網站甚至都開始成為“學雷鋒”的重要基地。幫腦癱女孩的父親建淘寶網店、為山區兒童拍一份午餐等活動何嘗不是“雷鋒精神”在網絡世界的表現!
有人說,網絡快速發展往往會帶來重利和浮躁,在這個充滿浮躁的社會氛圍中,“雷鋒精神”離我們越來越遠。其實這只是一個方面,換一個角度看,“雷鋒精神”就在我們日常接觸的網絡中。網絡時代并不缺乏“雷鋒精神”,最重要的是利用好網絡,傳承好“雷鋒精神”。
那么,如何才能利用好網絡,傳承“雷鋒精神”和“志愿服務精神”?首先,我們要建設一個陽光網絡,讓“活雷鋒”能夠在陽光網絡中得到展現,只有這樣,“雷鋒精神”才能真正在網絡時代得到傳承;其次,讓“雷鋒精神”回到我們身邊,需要法律給予必要的保障,不要讓“雷鋒們”受委屈,只有在良好的社會風氣中,“雷鋒精神”才會薪火相傳。
“雷鋒精神”在哪里?其實就在我們心里。51年前,“雷鋒精神”通過報紙、廣播被廣泛傳播;51年后,“雷鋒精神”也可以通過互聯網被賦予新的內容。這才是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全新體現。(精彩)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