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比我累很多,在我外出打工的時候,每天除了要照顧癱瘓的婆婆吃喝拉撒,家務農活全由她一個人做,尤其到采茶季節非常辛苦。我和她結婚21年,17年都是這么過來的,她幾乎沒有怨言。”已過不惑之年的張柏成五味雜陳地和記者這樣描述她的妻子——陸少春,一個17年如一日照顧癱瘓婆婆的兒媳。
陸少春一家住在福安市上白石鎮松茂林村,車子從城關出發40分鐘后,仍要繼續蜿蜒30分鐘山道才能到達。4月11日,記者一到她家,看到的就是陸少春賢惠忙碌的身影:沏茶、擺椅子、上花生。
婆婆17年前患病癱瘓,起初還能在別人的攙扶下近距離行走,后來漸漸全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由于家里經濟條件不好,無法支付高額的診斷治療費用,陸少春只能從電視上獲取知識,猜測婆婆患的可能是帕金森綜合癥。
“每天我老婆要5點多起床,有時候還4點多。”張柏成說,“煮早飯、做農活。到6點多要幫老人家洗臉、刷牙漱口,然后照顧她吃早飯,老人沒法自己吃,要一口口地喂。照顧完老人后,她自己才吃早飯。”
一日三餐除外,給老人家翻身、擦洗、端屎端尿才是最辛苦的,這些已成為固定模式,而且一干就是十幾載。癱瘓病人因為雙腿無知覺,最大的困難就是解手。張柏成說:“每天晚上,老人家小便三四次,老婆都得起來,一宿折騰下來,幾乎沒怎么睡覺,”老人長期臥床,常大便失禁,弄臟被褥,陸少春就經常給婆婆擦洗、換被褥。同時,為了避免老人家長褥瘡,陸少春每隔幾個小時就會給婆婆翻一次身。
走進老人家的房間,盡管簡陋卻非常整潔,被褥干干凈凈,屋里聞不到任何長期患病者特有的異味,張柏成告訴我們:“老婆照顧很細心,老人十幾年從來沒生過褥瘡。因為太累了,老婆患了精神衰弱癥,需要長期吃藥。”此時,躺在床上的婆婆也斷斷續續地說道:“我家媳婦是好媳婦,比村里其他家的都好。”
快要離開張家時,記者小聲詢問了陸少春堅持的動力,她說:“有時也有過一走了之的想法,但是實在放心不下,就堅持下來了。女兒在福州讀書,放假回來也會幫忙照顧。”說這話時,陸少春一臉的滄桑,除了無奈,讓人看到更多的是堅守、是希翼,是幾千年鄉土中國孝道文化代代積淀的又一次呈現。
告別張家后,在村口,鄰居張柘榮說:“十幾年照顧癱瘓老人,這樣的媳婦就是榜樣。”其他村民也隨聲稱贊。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