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修身之本,只有夯實道德之基,才能為文明風尚的培育提供肥沃的土壤。近年來,各級政府部門與社會各界圍繞誠信建設制度化、倡導節儉養德、傳承好家風好家訓、培育新鄉賢文化等方面,把公民道德建設落到實處,有力促進了社會環境的文明和諧。(10月13日《人民日報》)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培育文明風尚,建設文明社會,關鍵在于提升每個人的道德文明素養、打牢文明社會的基礎。而要提升每個人的道德文明素養,一方面需要每個人養成文明自覺,另一方面則需要通過諸如誠信建設制度化、倡導節儉養德、傳承好家風好家訓、培育鄉賢文化等方式來形成培育文明風尚的社會環境。
如今,“誠信”“節儉”“家風家訓”“鄉賢”等日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一個人是否誠信,成了他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通行證。一些地方對地鐵逃票行為進行了整治,還有的地方通過誠信紅黑榜等方式對不講誠信的行為進行治理,而道德模范、“好人365”等道德領域的榜樣人物對培育全社會的誠信氛圍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誠信的人和事越來越多,失信的人和事越來越少。一個人是否節儉,小則可以影響他本人的“修身”,大則可以影響社會、國家的前程。李商隱“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對中國古代王朝的興亡史進行了很好的總結。不少王朝正是由于驕奢淫逸最終導致亡國。家風家訓則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培育良好的家風,需要制定良好的家訓。良好的家訓應該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融入其中,每個家庭成員都嚴格按照家風家訓行事,都做到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并將家風家訓的接力棒一代代傳遞下去,就能讓子孫后代都成為有道德的人。而成為有道德的人,則是一個人成長為德才兼備人才的基本前提。不少地方都有鄉賢,他們曾經取得過輝煌的成就,在一個地方的人民群眾中間有很大的影響力。某種程度上,他們的言行舉止會影響著這個地方人民群眾的行事風格。培育新鄉賢文化,就是要發揮新鄉賢的余熱,讓新鄉賢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守望者、引領者,帶動當地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向縱深邁進。
魏征《諫太宗十思書》有言:“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古人的智慧對于今人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有很好的啟迪意義。道德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修身之本,一個人從思想上重視起道德,積極參與公民道德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標準要求自己,就能逐步成長為一個有道德的人。而要培育文明風尚的肥沃土壤,則需要夯實道德之基。夯實道德之基,需要每個人提升道德文明素養。與此同時,社會是大家的社會,還需要打造相應的社會氛圍,需要將精神文明建設落小落細落實。誠信建設制度化、節儉養德、家風家訓、新鄉賢文化等,正是精神文明建設落小落細落實的體現。
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很重要。愿各地都能打牢道德之基,共建全社會的文明風尚,讓精神文明之花激情綻放?。ɡ钫浊澹?/p>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10-13氣象服務保障青運會實體火炬傳遞順利進行
- 2015-10-13三明市迅速落實全國青運會三明賽場各項工作任務
- 2015-10-13漳州大鼓涼傘民間特色舞蹈將“登陸”青運會開幕式
- 2015-10-13青運會火炬傳遞圓滿結束 弘揚綠色環保運動理念
- 2015-10-13首屆青運會動員電視電話會議在榕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