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喜,福鼎市崳山衛生院醫生,敬。 19年來,不管白天黑夜、無論刮風下雨,只要島上病人求助,他隨叫隨到,挽救無數患者,深受當地群眾好評。
在“全國最美海島”位居第八的福鼎市崳山島,有這么一位醫生,他心甘情愿放棄條件優越的城市生活,將一腔醫者仁心傾注于家鄉父老。19年來,不管白天黑夜、無論刮風下雨,只要島上病人求助,他隨叫隨到,挽救無數患者,深受當地群眾好評,人們親昵地稱他“全能醫生”。
回鄉從醫終不悔
20歲那年,李如喜從衛校畢業,分配到福鼎市第二醫院,這可是不少人擠都擠不進的公立醫院“鐵飯碗”,可他卻在醫術日漸純熟,領導們看好他的時候,遞上一張“借調申請”,去向竟寫著“崳山鎮衛生院”,當時這可成了一件轟動的事,不僅領導和同事們全都懵了,親友們也覺得不可思議,“沒吃錯藥吧,放著好好的城里不呆,晉升的機會不要?就不為妻子和孩子想想?”面對眾人的不解,他堅定不移擲地有聲,“當年我學醫,是全村父老送著我去的。海島條件的確差,可這正是我選擇回鄉的原因,鄉親們需要一位能為他們解除病痛的醫生,我就是現成的一個。”從此,他在崳山鎮衛生院扎下根來。
崳山鎮是福鼎市唯一的海島鄉鎮,下轄五個行政村,從衛生院所在地到最遠的村,有20公里路,而衛生院則擔負著全島3000多名群眾的衛生與健康重任。早年的崳山衛生院,醫療衛生條件差,人手嚴重不足,只有李如喜一名醫生,幾乎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一個人操作,正所謂海島醫生不分科,遇到什么病癥都得看,沒有臨床經驗,他就找來書本學習,向城里的醫生請教。就這樣李如喜逐漸成了一名“全能”醫生。
長年奔波救病人
李如喜的醫療箱里必備著幾件“寶貝”——血壓計、體溫計和硝酸甘油片,“島上年輕人都到外面打工,留在家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家,心臟病、腦中風、高血壓等成為常見病,每次上門給他們量血壓,可以及時發現一些大病的征兆。”說著,他打開一本“出診記錄”,記錄著每位患者的血壓、體溫和測量時間等數據。幾十戶人家都走訪一遍,往往得摸黑回家。每半個月,他就再“巡邏”一遍,“突突”的摩托車聲成了鄉親們最動聽最溫暖的聲音。
2010年除夕夜,堅守在崳山鎮衛生院的李如喜接到該鎮蘆竹村一位村戶的求助電話,二話不說騎上摩托車直奔患者家。原來是一位六旬老人心絞痛突發,李如喜給老人口服硝酸甘油片,并現場實施了心臟按摩。當老人病情有所緩解,李如喜聯系了島上一戶漁民,不顧風高浪大,連夜將老人送往福鼎市,經一夜急救,老人終于轉危為安;時隔不久,一艘靠近崳山海面的漁船緊急送來一名不省人事的浙江小伙子,經李如喜診斷是突發大葉性肺炎,隨即投入搶救。小伙子蘇醒后,不好意思地稱肚子餓,而大半天顧不上吃飯的李如喜此刻也是饑腸轆轆,他將家里送來的飯菜讓給小伙子,并且一兩天都是在家做好飯菜送到病床前給他吃。康復出院那天,小伙子哽咽地要酬謝李如喜,李如喜握住他的兩肩,憨厚地說,“我們有緣,你就當在親兄弟家吃了幾頓飯,你病好了就是最好的禮物。”
愧對家人為群眾
對于親人,李如喜總覺得虧欠,今年在福鼎上高中的女兒就要畢業,面臨高考大關,可他總是抽不出足夠時間陪陪想念中漸漸長大的女兒。“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女兒成長中的思想波動,還有學習成績。我妻子也是一天到晚在外打工,女兒沒法照看,從9歲起就寄在朋友家里,這些年總覺得不在她身邊,各方面情況沒法掌握,可又走不開。一般我一個月去福鼎探家一次,剛離島手機就要被打爆了……”望著案頭鏡框中他和女兒的合影,幾許苦澀浮上他的臉龐。“李醫生真是不容易,他治好了我們的病,救了那么多人,而自己家卻顧不上,他把對家人的心用在了我們身上!”一位接受過李如喜診治的患者這樣說道。
李如喜心系海島群眾,患者們也都成了他的朋友,而他看過病的,也包括他的母親。“2009年秋季一天,我母親在小崳山島收海帶時,突發高血壓引發腦內出血,幸好鄰居將她送回來,由于搶救及時,母親脫離了危險,現在恢復得還挺好。還好自己當醫生的,這兒子醫生沒白當!”這件事也愈加堅定了他的選擇,“我覺得這應該就是對我當初的選擇,和19年來努力最好的回報。”李如喜欣慰地笑了,目光中閃耀著自豪。
李如喜只是個平凡的醫務工作者,他十幾年如一日的堅守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踏踏實實地做他的“全能醫生”。聲名不顯,亦不求名。工作不推,榮譽不追。用最本色的行為詮釋了一個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具備的優良品質。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1-05劉雪梅:用汗水譜寫敬業奉獻之歌
- 2014-12-31廈門西邊社區:“道德講堂”傳遞敬業奉獻之風
- 2013-11-25用敬業奉獻亮出愛的名片
- 2013-10-31請多給敬業奉獻者一點關愛
- 2013-10-16蓋軍銜榮膺福建“敬業奉獻模范” 輿論稱“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