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剛性制度打造“誠信中國”
加強誠信建設,關鍵在于制度化。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前不久發布了《關于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的意見》,勾畫出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的目標任務和實現路徑,為誠信建設制度化指明了著力方向。
長期以來,誠信一直被劃入道德的范疇,有關部門希望通過教育和引導來加強社會誠信建設,使人們養成誠信的美德。但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個人道德自律往往難以抵擋經濟社會變遷帶來的種種沖擊,失信行為仍然大量出現。因此,將道德的柔性規范與制度的剛性約束結合起來,通過制度化建設提升社會誠信意識,打造“誠信中國”,已經成為社會共識。
制度規則決定行為傾向。如果每個“老賴”,不但面臨個人名譽掃地的風險,還有來自相關法律法規的制約;如果每家背離誠信原則的企業,不但面臨社會輿論的批評,還會受到來自工商、稅務等部門的“特別懲罰”,那么失信行為的經濟成本將越來越高,敢于“以身犯險”的單位和個人會越來越少。
《意見》的出臺,是誠信建設制度化的重要一步。下一步,如何把原則性的規定進一步細化,考驗著各地誠信建設的決心和智慧。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完善誠信管理制度,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建立誠信“紅黑榜”發布制度,是誠信建設制度化落實 的重要內容,也是“誠信中國”是否能夠順利實現的關鍵所在。
用制度力量為誠信建設保駕護航,把失信行為“關進制度的籠子”,將形成有利于誠信建設的法治環境和政策導向,讓社會道德和法律法規共同護衛誠信建設。只有這樣,不愿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體制機制才能最終建立,打造“誠信中國”才有可能實現。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