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誠信做人的底線
上海福喜用過期原料加工食品,一些基層干部吃喝“打白條”欠賬不還,此類事件在被曝光后引起各界廣泛批評,引發公眾對于“誠信立德、堅守底線”的熱切期盼。
誠信自古就是中華傳統美德,也是當代社會為人做事的道德底線。轅門立柱、曾子殺豬等流傳至今的典故,體現出一代代華夏兒女對“言必信、行必果”的尊崇。進入現代,多元的社會組織形態更離不開誠信的道德底線。改革開放以來,一些人受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思想的影響,誠信意識有所淡薄。
誠信建設不能讓監督缺位。反思當前商業欺詐、合同違法、制假售假、污染偷排、偷逃騙稅、學術不端等不良現象,往往發端于部分群體突破底線后卻不必付出相應代價,形成“破窗效應”。只有監管及時到位,才能真正遏制“守信無用、耍賴獲利”的現象。
當前,社會信用體系正在加緊建設,激勵誠信、懲戒失信的機制正逐步完善。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征信體系,讓企業和個人對不良信用記錄避之不及;法院系統曝光失信被執行人,讓不少“老賴”主動上門清償債務。這對增強底線意識,提高違規成本,將產生明顯的效果,會讓失信敗德行為廣遭唾棄。
堅守誠信底線少不了他律,也離不開自律。面對利益與誘惑,能否守住底線,考驗的不僅是修養,也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則。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每個人就能成為堅守誠信的受益者。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