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黑色民謠寫道:“官員表態難琢磨,奸商猾賈賣假貨,民間交往多應付”。民謠觀點雖然有點偏頗,但是它終究是因社會發生的某些特定現象歸納總結而成。這段民謠能夠得以廣流傳,就是因社會日益浮躁、人際誠信缺失造成的社會疑慮的綜合體現。“言必信、行必果”作為一種道德準則,曾經是炎黃子孫數千年來一直用以立身處世的行為規范;“一言九鼎,一諾千金”作為體現誠信的坐標行為,更是被有志的中華兒女紛紛推崇和效仿。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美德,教育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人們講誠信,是緣于誠信是立人之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認為,人若不講信用,他在社會上就找不到立足之地,其結果就是他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人們講誠信,是緣于誠信是齊家之道。唐人亦有云:“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夫妻之間只有以誠相待、誠實守信,才能和睦相處,達到家和萬事興之目的。事實上,誠信不僅“適用”于夫妻之間,父子和兄弟之間,家庭的每個人之間,亦然。若家人彼此缺乏忠誠、互不信任,家庭便會逐漸崩潰。
人們講誠信,是緣于誠信是交友之基。只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達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無私幫助的目的。否則,朋友之間充滿虛偽、欺騙,就絕不會有真正的朋友。
人們講誠信,是緣于誠信是為政之法。古語云:“信,國之寶也。”我們可以理解為,誠信是治國的根本法寶。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寧肯去兵、去食,也要堅持保留“民信”,原因就在這里。孔子認為,民無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統治者,國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腳。因此,統治者必須取信于民。
人們講誠信,是緣于誠信是經商之魂。現代社會,商人在簽訂合約時,都會期望對方信守合約。正所謂,信則兩利,不信則兩敗。誠信是各種商業活動的最佳競爭手段,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是企業家的一張真正的金質名片。
人們講誠信,是緣于誠信是心靈良藥。古語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一個人,只有做到真誠無偽,才可使內心無愧。而坦然寧靜,給人帶來最大的精神快樂,是人們安慰心靈的良藥。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