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近些年來接連不斷發生的惡性食品安全事故,引發了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關注,也讓更多的人們開始彷徨:究竟什么事我們能吃的,什么才是我們可以相信的安全的食品?
今天,在這個物質充裕的社會,在眾多人們一味的追求食品的多樣和美味的同時,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問題卻屢屢發生。地溝油/注水肉、蘇丹紅、三聚氰胺、速成雞、塑化劑,各種各樣違規添加的防腐劑、添加劑……這些我們平常老百姓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名詞如今卻連三歲孩童都能說得朗朗上口。這一切都說明了什么呢?這說明食品安全問題已經被推到風口浪尖上,成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話題。
中國,一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可是為什么面對如今這個食品安全問題時,卻讓我們的國民喪失了信心呢?
近些年來食品企業發生安全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不法企業貪圖利潤,使用不合格的廉價食材加工食品,或明知食品存在安全隱患,卻依然銷售;另一個原因是食品企業在食品生產加工的環節管理上存在疏忽,導致不合格的產品流向市場。食品企業承擔了食品生產的多數環節,從原料種植、食材采購、食材加工,到食品包裝、食品運輸等各個環節。只要在某個環節的某個細節無法達到安全標準,都可能會引發食品安全問題。
最近嬰幼兒奶粉再次受到熱議。在品牌極大豐富、質量日益受到嚴格監管的情況下,消費者的信心大減,市場信任缺失。歸根結底,一些企業誠信意識的淡薄是根本原因,利益驅動是直接原因,法制不健全和監管不嚴、執法不力也為其提供了生存條件。因而,加強食品企業誠信體系建設成為當前迫在眉睫的任務。
讓我們靜下心來,默默地拷問一下自己的心靈:我們是否離祖先為我們留下的傳統美德越來越遠?是否已經背離了社會公德?沉痛的教訓告訴我們:在追逐利益的同時,必須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以犧牲道德和消費者的利益換取利潤,最終必然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良心企業是用品種質量、品牌服務來贏得消費者,拉動消費,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保障人們的生命和健康。進一步提升社會責任感,把誠信經營、保障食品安全作為自己的道德底線,這樣的企業才能贏得社會的支持、自身的發展。(太平街道 王萍)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