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誠信
誠信是為政之法。《左傳》云:“信,國之寶也。”指出誠信是治國的根本法寶。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寧肯“去兵”、“去食”,也要堅持保留“民信”。因為,“民無信不立”。回首輝煌過去,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改革開放時期,我們取得成功的法寶,正是各項方針政策深得民心,用這種國家“誠信”煥發出了蘊藏在群眾中的無窮力量。現階段,黨和政府強調創新社會管理、做好群眾工作,強調一如繼往地密切聯系群眾。筆者以為,國家之“誠信”是做好這些工作的關鍵。各地各部門當主動擔起“誠信”的重任,還“誠信”于民、得“誠信”于民。古人云,“政令信者強”。群眾信任我們,支持我們,還有什么執政難題不能破解呢?
誠信是道德之魂。說到底,誠信是一種道德,且為道德之魂,是一切道德行為的根基。缺少誠信做支撐,一切道德行為都是空中樓閣。當前,我們正行進在并不平坦的復興之路上,道德文化建設與市場經濟、民主法治、和諧社會建設一樣重要。溫家寶總理說,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正視現實,信任危機正在經濟、法治等領域“作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必須從誠信體系開始發力,加強法治建設、道德文化建設,讓誠信者得福、讓失信者失利,讓誠信者多助、讓失信者寡助,讓誠信者成座上賓、讓失信者成階下囚。唯有如此,滑坡的道德才會開始“爬坡”。
作者:劉紫榮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