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來,漳州市以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為目標,堅持把創建文明城市工作與承辦省運會、建設宜居城市和開展“項目建設年”“深化改革年”“作風建設年”活動結合起來,強化優勢特色,提升城市魅力。2012年、2013年全國城市文明指數測評,漳州市分別位居全國62個地級提名資格城市第8名、第23名,在全省綜合排位保持第二位。今年3月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和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城市。
打造“宜居宜業”生態品牌。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創建文明城市的突出位置,與爭創國家生態市、生態文明示范區結合起來,積極推進生態工程,組織實施沿海防護林、城市森林、郊野公園、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和生態文化走廊“六大工程”建設,加大城市“綠化、花化、彩化”力度,加快推進富美鄉村建設,全力打造“四季常綠,四季有花,四季變化”的生態環境,建設現代氣息與田園風光交相輝映的宜居宜業城市。通過幾年努力,漳州走出一條“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成為漳州城市品牌。在2013年全國生態城市競爭力評比中名列第21位,居全省首位;在“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數”資源排行榜中,漳州市居全國第3位。
打造“閩南風、漳州味”文化品牌。堅持把文化內涵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內容,積極推進文化工程,組織實施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把漳州特色文化資源,與城市配套、公共設施、旅游景區等建設結合起來,規劃建設漳州古城、閩南文化生態博覽城、閩南文化生態走廊等項目,今年又組織實施漳州古龍溪軸線保護和古村古鎮保護行動,保護歷史文脈、留住城市記憶。特別是規劃建設閩南文化生態走廊,項目總長153公里,今年啟動25公里示范段建設,覆蓋面積60平方公里,分為6大主題段,設置7個驛站,計劃總投資4億元,目前完成投資1.2億元,融入閩南特色文化要素,注重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帶動沿線產業提升、生態旅游及富美鄉村建設。同時,堅持把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作為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促進文明城市創建和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結合點,整合薌劇、木偶、剪紙、書畫等文化元素,組織百場文藝展演、百名書畫名家作品巡回展、“百姓大舞臺”等文化活動,打造具有“閩南風、漳州味”的文化魅力,讓城市處處彰顯文化氣息。
打造“榜樣漳州”精神品牌。注重挖掘和弘揚紅軍進漳革命精神、谷文昌精神、龍江精神、中國女排精神、漳州“110”精神等漳州時代精神,為創建文明城市注入精神力量。突出做好三方面典型培育和宣傳。大力弘揚谷文昌精神。今年漳州市委把谷文昌精神作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典范,作出決定,要求全市上下深入學習和弘揚谷文昌精神。全市黨員干部以谷文昌精神為鏡,開展主題實踐活動,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切實轉變作風。大力推廣優質服務典型。在加快行政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中,市行政服務中心打造審批“零障礙”,審批項目由2011年的486項壓減到今年的76項,成為全省審批項目最少的設區市,獲得全國“人民滿意公務員集體”等榮譽稱號。大力培育基層先進典型。樹立了“全國優秀法官”黃志麗、“全國模范檢察官”劉龍清等一大批基層模范典型,開展了漳州基層“最美人物”評選活動,通過宣傳和培育,營造了比學趕超、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匯聚了建設富美漳州的最美力量。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