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上午,福州市三山陵園內,仍有部分祭掃市民燒紙錢
□東快記者 徐昕昀/文 劉興 陳騰健/圖
昨日,福州的午后氣溫高達34℃,但各陵園仍然迎來了祭掃高峰。據省民政廳監測數據,截至昨日下午4點半左右,福州市殯儀館人流量約為11萬人次,圣泉陵園8萬多人次,妙峰山陵園約17萬人次。東南快報記者走訪發現,文明祭掃漸成風氣,各大陵園推出“網上祭奠”新型祭掃模式。
清明正日各陵園迎祭掃高峰
昨日上午8點,東南快報記者在圣泉陵園外的公交站點看到,原本座無虛席的公交車,到站時頓時空無一人。車上乘客均是掃墓的市民。他們多數手捧鮮花。
東南快報記者跟隨著人流前往圣泉陵園。由于人多車多,陵園門口較為擁擠,為此,陵園專門擴大了停車地點。陵園的工作人員和交警一起在現場維持秩序。
福州圣泉陵園的工作人員介紹,從上周末開始已經陸續有市民前來祭掃,昨日是這一周來祭掃人數最集中的一天,祭掃人數高達8萬多人次。
昨日上午,東南快報記者在福州殯儀館也看到如此景象。據福州市殯儀館工作人員介紹,當天上午9點至10點是車流量和人流量最集中的時間段。截至昨日下午4點半,人流量約11萬人次,相比前日的3萬人次增長了3倍多。
省民政廳相關工作人員稱,清明正日是祭掃人流最集中的一天,我省的8個監測點,截至昨日下午4點半,共有約54萬人前往祭掃。預計今起以后前往祭掃的人流量將減少一半。
多數市民用鮮花代替傳統祭掃方式
隨著近幾年文明祭掃的不斷推廣,市民們的觀念在不斷變化,傳統的燒紙錢、燃放鞭炮現象在各大陵園已不多見了。福州妙峰山陵園、三山陵園、圣泉陵園等也向前來祭掃的市民推出“鮮花替換鞭炮”“免費領取松枝”等便民服務。
在圣泉陵園的入口處,一塊大的宣傳板上用紅色醒目的字體寫著“陵園區域嚴禁燃放煙花爆竹”。在人群中,記者也并未看到有人攜帶鞭炮前來祭掃。
順著臺階往上走,在臨時搭建的帳篷內可以看到地上擺放了不少白菊花和幾籮筐的松枝,不少市民在挑選著。陵園工作人員告訴東南快報記者,這里是鞭炮置換點,陵園為前來祭掃的市民提供鮮花和松枝以代替鞭炮。“為提倡健康文明祭掃,體現時代風尚清明,陵園內是嚴禁燃放鞭炮的,少部分前來祭掃的市民由于不太清楚陵園的規定,帶了鞭炮,我們就建議他們將手中的鞭炮換成鮮花或者松枝,多數市民還是比較支持我們的工作。”該工作人員說。
“我很支持文明祭掃,這是時代的進步。往年,我們也是拿著絹花、塑料花來祭拜逝去的親人,而今年我們就改用鮮花和松枝了,鮮花可降解,也有利于保護環境,而松枝也表達了對逝者的尊敬和思念。”市民張女士告訴東南快報記者,如果每個前來祭掃的人都是使用低碳環保的形式來祭掃,那么陵園內的環境也就比較干凈,這也是對長眠在此的先人的尊敬。
在陵園的一個小時內,東南快報記者都未聽到燃放鞭炮的聲音。在被綠樹包圍的墓地上,眾多祭掃的人們將手中的鮮花輕輕擺放在逝者的墓碑前。只有個別年紀較大的市民在墓碑前燃燒紙錢。
市民觀念轉變 網上祭奠逐漸成風
東南快報記者了解到,為了保護陵園的生態環境,以及推廣文明祭掃,福州各大陵園還推出了網上祭奠這一便民服務,市民們可以在陵園的官方網站上創建“紀念館”,在網站上為逝去的親人送上鮮花寄托哀思。
福州妙峰山陵園的工作人員表示,早在幾年前就推出了網上祭奠這一便民服務,然而頭兩三年,使用網上祭奠的人并不多,多數市民的觀念還無法轉變。而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們文化程度的提高,使用網上祭奠的人數在逐漸增長。
在祭奠網站上,東南快報記者看到,在已經創建的逝者“紀念館”上記載著逝者的生前事跡,前來祭拜的親人可為逝者送上一束鮮花,點一首歌,還可以在留言板上寫下對他的思念。
福州圣泉陵園的工作人員也告訴東南快報記者,昨天剛剛開通網上祭奠這一服務,一些市民還不知道,所以咨詢的人較少。“社會在進步,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轉變,網上祭奠是文明的、先進的、綠色的、溫馨的、方便的祭奠方式,這一創新方式,未來會成為主流祭奠趨勢。”該工作人員說。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