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紹南老人在打掃公廁 快報記者 施向輝攝
南京棲霞街道東陽社區的老街上,有一座簡陋的公共廁所,附近120多戶居民都要來這里方便。廁所里沒有任何沖洗設備,也沒有專人打掃,但內外一直都挺干凈。老街上的人說,這要感謝一位80多歲的老人,他連續20多年堅持義務打掃公廁。在四周的街坊鄰里心中,老人就是身邊的活雷鋒。
現代快報訊(記者 仲茜)
自制工具打掃公廁
昨天清晨,南京下起小雪,東陽老街上濕漉漉的,路邊留下許多泥腳印。
走到老街東南角上的公廁時,泥腳印消失了,記者看到一位瘦小老人的背影。他叫吳紹南,今年84歲,是位退休工人。老人拿掃帚、簸箕、鐵鉗、水桶,來到屋后僅有5米之隔的公廁,開始清掃工作。
老人用自制的鐵鉗夾出丟在角落的廢紙團,用掃帚將其掃入簸箕,倒進公廁旁的垃圾池,還用自己改造的竹掃帚打掃公廁地面,掃去污穢雜物,再用水桶從自家門口的古井中打來清水,沖洗公廁。沖一遍不夠,老人再去打水來沖第二遍,直到把公廁的水泥地沖得干干凈凈,才拿上清掃工具回到家中。
“這樣多干凈,一點味道都沒有,看著也舒服。”老人話不多,回到家中繼續埋頭忙家務事。在被問及掃廁所累不累、臟不臟時,老人說,“其實也簡單,每天抽點時間做就好了,沒什么特別的。”
“要臟就臟我一個人”
老人為什么會堅持義務掃公廁?公廁沒有專人打掃嗎?原來,公廁建于上世紀70年代,內部構造簡單,沒有任何沖洗設備。不僅如廁的人多,四周居民每天還來沖洗痰盂,衛生狀況就比較差。
老街上的老人介紹說,當初公廁建成時,公社輪流打掃,可后來公社大隊解散了。居民劉大媽介紹說,別看這間公廁簡陋老舊,作用卻不小。東陽老街上很多老房子,居民們都要來公廁方便。加上老街北邊是大片農田,很多農民都會來公廁挑糞,運去漚肥澆田。“來挑糞的人經常來,但是往往都只是挑糞不打掃衛生,這樣不出兩天,廁所就臟得無處下腳了。”
眼看家門口的公廁衛生堪憂,四鄰總是發牢騷,吳紹南便主動帶工具來打掃。“要臟就臟我一個人。”上世紀90年代起,老人便默默地挑起清掃公廁的擔子。東陽社區社工李榕介紹說,吳紹南老人退休后就開始義務打掃公廁,二十多年如一日,夏天天熱,老人還自己配制滅蚊劑、消毒水,保持公廁衛生。
老人們組成巡邏隊
“吳大爺真是個好人,每次看到他都在做好事,幫助別人。”住在街對面的孟大媽說,公廁前有一個兩米長、一米寬的開放式垃圾池,“有時候風一吹,垃圾就四處飄,樹葉、塑料袋、廢紙都吹落到人家院子里,每次看到了吳大爺總是又掃起來,堆到袋子里,清潔車來到這也方便清掃,拎袋子就走了。”
“我們有人家的水桶掉下井,也是找吳大爺撈,他都撈出經驗了,一般人都不會干這活。”街坊被老人的精神感染,默默地做起好事來。居民孟大媽說,前年年底,吳大爺一連生病了好幾天,公廁的清掃是住在附近的幾戶居民打掃的,“我們也有義務打掃,吳大爺年紀也大了,大伙都愿意接替他,把公廁的衛生維持好。”
據悉,在老街居民的自發組織下,前年一支由東陽社區60歲以上老人組成的志愿巡邏隊成立了,志愿者們每周都安排輪班表,負責方圓一百多戶居民的治安巡查和衛生清潔。“老人們都愿意加入這支隊伍,愿意為大家服務。”說起這支志愿者隊伍,鄰里們連連贊賞,“自從有了他們,我們老街不僅變得干凈衛生,而且已經連續一年多都沒發生過盜竊案。”老年志愿者們則十分謙虛,笑著說是受了吳大爺的感染,向吳大爺學習。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3-04南安市開展學雷鋒"美麗福建 美麗心靈"志愿活動
- 2013-03-04大田縣“三服務”助推學雷鋒志愿服務全面開展
- 2013-03-04永定縣城關中心小學用行動續寫雷鋒日記
- 2013-03-04百米長卷憶雷鋒 萬言撰書話傳承
- 2013-03-04武平縣實驗小學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