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戚繼光紀念館(網絡圖)
東南網2月4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陳盛鐘)1月29日至2月3日,首屆莆田市民族英雄神像巡游活動在黃石、笏石、東嶠、江口等地舉行,緬懷抗倭功績。記者了解到,此次巡游活動,是為紀念曾在莆仙地區抗擊倭寇的戚繼光、俞大猷、孔兆熙、白仁等名將。
據了解,這些抗倭英雄還為莆田帶來了不少春節民俗,包括“五日歲”、“雙大年”、“白頭聯”等。這些民俗流傳至今,成為莆田的一大特色。
莆田市民族英雄文化研究會的陳玉清告訴記者,倭寇指的是日本在內戰中失敗后流亡海上的封建主、武士、海商、游民組成的海盜,嘉靖二十二年至四十二年(1543年—1563年),莆田地區先后10多次遭遇倭寇侵犯、搶掠。
在抗擊倭寇戰斗中,先后出現了許多仁人志士, 包括戚繼光、俞大猷、孔兆熙、白仁等名將,莆田不少地方都建有專門的紀念館和廟宇,紀念這些民族英雄。其中,紀念戚繼光的有位于黃石鎮林墩村的戚繼光紀念 館;紀念孔兆熙的有位于黃石鎮江東村的飛燕府、北高鎮后積村的“大王爺”廟等;紀念白仁的有位于江口鎮白家村的將軍祠、位于城廂區南門社區的忠勇祠等。
五日歲
莆田人的“春節”是從初一過到初五,俗稱“五日歲”,這獨一無二的習俗與抗倭有關。
陳玉清介紹,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農歷十一月二十九日,正當莆仙人民沉浸在準備過春節的歡樂氣氛中時,倭寇突然侵襲,莆田、仙游城池被倭寇攻陷,平民在反抗中被殺害數萬人,百姓們紛紛逃難至山中。直至兩個月后,戚繼光大軍擊潰倭寇,百姓才得以重回家園。
此后,為了紀念這段慘痛的歷史,莆田人民以特有的民俗形式紀念民族英雄,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仙游縣為初五),亦稱“做大歲”,補過一次年。
特有的白頭聯,聯上方留有一段白色(網絡圖)
白頭聯
莆田特有的貼“白頭聯”習俗,即在紅紙春聯頂頭貼一小段白紙,也與抗倭有關。
莆田正月初二為“探亡日”,每家都貼上紀念亡者的綠聯,但在初四“做大歲”,又要按慣例貼上大紅春聯,在哀思親人與吉慶佳節的矛盾中,人們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在剛貼過的綠聯上面,覆蓋大紅的春聯,將綠聯露出一截,約10厘米,用來表示心有余哀。
從此以后,莆田地區在春節時,便流行貼綠額春聯的風俗。每年春節前夕,各家商店里就會賣這種綠頭聯,直至“文革”后期,為了增產節約,把淺綠的聯頭變成白聯頭,10厘米長的淺綠色也變成4厘米長白色,這樣印刷廠就省工減料了。
具有戰鼓之風的車鼓(網絡圖)
車鼓
車鼓表演是莆田市喜慶節日常見的民俗文藝表演形式之一,目前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據《興化府志》記載,莆田車鼓的產生也與抗倭有關,戚繼光曾數度率領戚家軍入莆抗擊倭寇,一次作戰時,由于兵力分散,戚繼光便邀請民間勇士以車載鼓參戰,鼓舞士氣,倭寇果然嚇得棄械而逃。從此,莆田人便愛上了具有戰鼓之風的車鼓,并在民間喜慶節日時表演。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5-02-13福州站檢票員曹蕓9年沒回家過春節 一天檢查4000多張票
- 2015-02-13“新福州人”春節留守崗位 情侶把愛扎根在福州
- 2015-02-12“回家”是春節最好的禮物
- 2015-02-12春節不僅僅是過 關鍵的是細細地品
- 2015-02-12福州舉行“我們的節日 春節”主題活動 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