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林姍 文/圖
在課堂上,張蕓老師是一個極富魅力、才華橫溢的人,根本看不出他離視盲僅差毫厘。
□本報記者 林姍 文/圖
“同學們,老師視力不好,看不見你們。以后還請多多包涵。”
“老師,您可以戴眼鏡呀。”“那我可得戴天文望遠鏡。”“為什么?”
“因為……我要看的不是人間,是宇宙……哈哈哈!”
就讀于福州三中金山校區高二八班的林妍蓉,談到語文老師張蕓忍不住眉飛色舞。上面的那番對話,是張蕓今年第一次見到他們時說的。
“他的課堂總是如此歡樂!”在同學們眼里,張老師是一個極富魅力、幽默、才華橫溢的人。
“老師每一篇課文都會背,太牛了!怎么問都考不倒!講課時旁征博引,我們都聽得入迷,總感覺時間過得太快。”男生朱子楷由衷地贊嘆。
患眼睛“絕癥”仍堅守講臺
“戴天文望遠鏡”雖是玩笑話,但天下再好的眼鏡,的確都無法再讓張蕓看清他的學生了。
5年前,他突患視網膜色素變性伴生眼底黃斑。這是醫學界公認的人類眼睛“絕癥”,世界上尚無治愈先例。如今,他的雙眼視力已不足0.05。
張蕓的這一屆學生并不完全清楚老師的病情,以為只是“眼睛不好”。也難怪,他看上去再“正常”不過了。穿過走廊,來到班級,走上講臺,這些事張蕓都完成得很自如。他上課時談笑風生,寫板書流暢雋秀,除了只能通過聲音來辨別學生,一切看上去沒有任何異樣。
記者初見張蕓,也被鎮住了。他在走廊另一頭笑著向記者招手,大步流星而來。身著西服,背挺得筆直,濃濃劍眉下一雙深邃又充滿笑意的眼睛。只有頭上的斑駁白發隱約告訴我們,命運和他開了個殘酷的玩笑。
“繽紛的世界在我的眼中褪去鉛華。”2008年,突如其來的眼疾讓張蕓步入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痛苦地意識到不可能有奇跡出現后,他告訴自己:“若要人生沒有缺憾,那是天使的夢想。讓人生少一些缺憾,才是人的追求。”
“如果就此放棄職業理想,肯定會成為人生更大的遺憾。”張蕓已將課堂視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盡管校領導勸其改做行政工作,他還是選擇堅守講臺,“只有這份職業,才能帶給我真正的自信,感受到‘被人需要’。”
同時,他的心里卻有些不安。“如果因為我的選擇而耽誤學生的前途,那豈不是太自私了?”張蕓告誡自己,必須確保學生能夠真正獲得進步的快樂和成長的幸福。
評為“全校最受歡迎老師”
張蕓真的做到了。
五年來,他沒有因為眼疾落下一節課。他所執教的班級,語文成績始終名列前茅。2012年的學生評教中,他被評選為“全校最受歡迎的老師”。
雙目接近失明的他,為此得付出比常人多百倍的辛勞。
“既然無法改變風的方向,那就改變帆的方向!從零開始,另擇蹊徑,百倍努力。”張蕓如是說。
上課時,沒有課本、書面教案、多媒體的輔助,他只能靠自己“硬”講。為此,他把每一篇重要課文都背下來,所需教學參考資料也得爛熟于心。
妻子一字一句讀,他一字一句背。一次,張蕓偶然發現,眼睛對黑底白色圖案尚有極微弱的感覺。他請人將電腦文檔全部設置為黑底白字,把字號和頁面比例調至最大。只有管狀視野的他,看完一段兩三百字的文章往往需要半小時。盡管吃力,但能重新獨立備課,讓他找回了自信。
對于學生提交的手寫作文,他采用“生讀師評”法。每天,他利用中午和傍晚的時間,請學生2-3人為一組到辦公室讀批作文。“剛開始,孩子們都有點尷尬。我得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盡量以最溫和的態度先說優點,再提建議。”
面對面的交流,拉近了師生的距離。“這不是單純的授課,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人格示范。”學生林靜回憶。
2012年6月,張蕓感覺視力每況愈下,而他執教的高二六班即將邁入高三。深思熟慮之后,他向學校申請不接高三,回到高一任教。
這個消息不知怎么的走漏了。
最后一節課,他像往常一樣走入班級,卻沒有照例聽到班長喊“起立”。全班同學鞠躬說:“老師,給我們十分鐘吧!”班長和課代表走上講臺,朗誦他們寫給張蕓老師的信,接著全班同學一起大聲說:“感謝有你,老師!”
課堂上淚花閃閃。孩子們傳達著同一個信息——張蕓老師,我們需要你。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