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臺”評論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3周年,我院結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嚴三實”要求,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旋律,深化拓展道德講堂的內涵和外延,搭建“良心道德觀察臺”和“黨心擔當檢閱臺”兩個平臺,作為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的重要載體。從良心道德和黨心擔當兩個層面,以小見大,以平凡之中發現不平凡,將身邊點滴之事通過溫情優美的筆調給予贊頌,通過犀利深刻的筆伐,將周圍不良現象給予評析,引發人們警惕與戒防,進一步集聚社院正能量,積極營造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氛圍。
?【良心道德觀察臺】
?渡己?渡人?渡心
?“十年修得同船渡”這首民間古訓,不僅僅可以用到婚姻愛情上面,它更指的是一種大愛,一種寬容,在人生的渡口上,擺渡他人,同時也擺渡自己。我們在渡航中,從沿岸的風景里讀懂了自然,從喧囂的浪濤里讀懂了人生,從與他人的同行中讀懂了協作。一位優秀的渡者,他不僅渡己渡人,更可以渡心,可帶我們走進“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中存無限,剎那成永恒”的哲思妙境。而非常幸運的是,在小小的學報編輯部里,就有一位這樣渡己、渡人、渡心的同志——鄭漢超。他一頭白發,儒雅淡定,常被我們年輕人戲稱為編輯部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位老人以他一種智者的仁慈、一種豁達的風范讓我們時常感動著并反思自身。
編輯磨稿,是雅事,也是難事。他在學術上的謹慎、鉆研、求真、務實的精神,就像是編輯部里的一把尺子,一把標桿,他引導著編輯部里學術探討的良好風氣,以嚴謹的學術態度認真鉆研來稿中的難點。編輯部里,他的案頭工具書擺的最厚、最全,也翻的最爛。他以行動為例,教導我們編輯是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板凳、織得了嫁衣、放得下榮譽。
編輯部里,他就像位默默無聞的老父親關心著年輕人、關心著學院的發展。清晨早早到學院,燒好一壺水,打掃干凈衛生;辦公室搬遷時,時間緊、任務重,他自發地來院加班,為了多幫我們爭取一些審稿的時間,獨自一人利用午休時間將編輯部所有的書籍打包裝袋;看到走廊角落里有無人關注的垃圾,他悄悄地拿著簸箕掃帚打掃干凈……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每當看到辦公室里他的身影,就讓我們感到家的溫暖和安心。他用寬容無私的幫助和靜水流深的影響,春風化雨般滋養著我們的成長。
時代在呼喚著中華傳統的美德,社院也在汲取著每一份正能量。他正是以自身“仁、義、禮、智、信”的高尚品德于無形中震撼人心,于無聲中振聾發聵。高山仰止,反省自身,路漫漫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蕭疏簡淡藏芒焰
福州城不大,但是高峰期堵車的時候足以讓你抓狂。從烏龍江畔到冶山腳下,是對福州城從南到北的橫穿。院行政處的馬建宇同志說,每天像他這樣上班的人有很多,還有一些人比他還要多倒一次車。他只是早一個半小時出門而已。
他的妻子生病的時候,筆者曾經跟同事一起去他家探望過,一路上同事們都在訴說著他的艱難和不易。我以為他會憔悴邋遢,或者至少會表現得不如意。待見面時,他確實憔悴,但一點也不邋遢,跟同事聊天還是一樣的天南地北。剛搬的新家低調而又整潔,像他的為人一樣。
后來假期結束,他依舊早早來到單位,見到人依舊熱情招呼,好像那些事情不曾發生在他身上。
再后來五好家庭評選,學院推薦了他。他百般推辭,說自己做的都是本職的工作,在家里也只是盡自己的義務,有很多人的事例比他典型,更能展現社院的風采,評上的可能性比他大。
他是一個工人,在社院工作了近三十年。一個憑良心做事,踏踏實實的工人。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