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本可以在社會的關心下不愁吃穿、頤養天年,但他卻十年如一日堅持撿拾廢品。他省吃儉用下來的全部積蓄都資助了公益事業,卻不愿留下名字,只在捐款名單中出現"無名氏"的落款。他,就是漳平市雙洋鎮的耄耋老人陳禮東,以他羸弱的身軀、一己之力詮釋了人間大愛。
陳禮東老人年輕時由于家庭的緣故,一直沒有成家,就這么一個人孤孤單單地過著。后來,無依無靠的他棲身廟宇幫忙看管香火、打掃衛生。前幾年,五保戶的他住進了雙洋鎮敬老院,敬老院就成了他的家。他的家是一間十幾平方米的房間,里面只有簡單的家具和生活用品,擁擠的小陽臺堆著裝廢品的袋子非常顯眼。
凌晨,天剛蒙蒙亮,陳禮東老人就出門了。他皮膚黝黑,身材瘦小,滿頭銀發,步履略顯蹣跚。他的手里,提著一只與他瘦小身材明顯不協調的大麻袋。麻袋里,裝滿了他沿路撿來的廢紙、瓶瓶罐罐。雖已是春暖花開,但氣溫還不高,他的腳上只有薄薄的襪子和有些偏長、不合腳的拖鞋。吃過早飯又去撿一次、午飯過后再去一次,每天如此,風雨無阻。就這樣,陳禮東老人撿拾廢品已經有十個年頭。
每個月,陳禮東老人都能領到政府的救助金,并且住在養老院里不愁吃穿。對他來說,最主要的花銷只有捐款一項。他把撿拾廢品賣的錢,連同政府給的救助金、慰問金都攢起來,全部資助公益事業。
2014年3月4日,陳禮東老人又一次來到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麟山塔和烈士陵園修繕理事會,找到賴榮灶會長說要捐款。這次,他捐了3000元,和前幾次一樣,還是不愿留下名字,賴榮灶會長只好依照老人的意愿在捐款名單上鄭重寫下"無名氏"。此前為修繕青云橋,他分兩次共捐了5300元,每次都要求不留名字。負責修繕青云橋捐款的鄧先生很有感觸地說:"老人不是為了要留名而捐助,他完全不計名利,是對公益事業真正的熱心,是一種真愛的體現。"自2010年以來,陳禮東老人陸續為修繕孔廟、公廁、太平橋等公益事業共捐款14000多元。盡管每次捐完錢后,他身上也許連10元錢都湊不到,但他卻從沒有絲毫猶豫與不舍。
陳禮東老人為公益事業慷慨捐款的事跡很快在雙洋鎮傳開,當地群眾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動,也紛紛加入捐款的行列。正在修繕中的烈士陵園、麟山塔等項目已陸續收到群眾30多萬元捐款。
不抽煙、不喝酒,陳禮東老人的生活十分簡單,每天除了撿拾廢品,其他時間就是唱歌、看報、寫字。雖說只有小學文化程度,但他卻很喜歡寫毛筆字,房間墻上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就是他一筆一劃工工整整寫的。很多人都不忍心看他風里來雨里去地撿拾廢品,都勸他別那么辛苦、多享點清福。陳禮東老人認真地回答:"以前我是很不幸的人,生活很苦,沒有家人的依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現在好了,不愁吃穿,不再無依無靠,在這里有了個溫暖的家,這都是政府、社會對我的照顧。現在我的腿腳還能動,能多攢點錢拿出來捐助,也算是我為大家做的一點小事。"
有了敬老院這個溫暖的家,陳禮東老人就希望自己能多做一點事。平時,幫著為敬老院掃掃地、擦擦桌椅。沒什么事情就去四處走一走,撿一撿廢品。住在敬老院里的老人們都這樣說:"禮東平時很節儉,從不亂花錢。他把政府給他的救助金、賣廢品的錢都存起來,一點一點地攢,然后全捐給了公益事業。"
以一個老人的綿薄之力來捐助公益事業,雖然是那么力不從心,但他沒有絲毫怨言,卻是那么地堅定而執著。認識陳禮東老人的人,都被他身上的正能量感動。雖是五保戶,本可以在社會和政府關愛下無憂無慮地安度晚年,但他以一顆感恩的心來回報社會,用無私助人的善舉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4-29武平縣啟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進基層巡講活動
- 2014-04-25寧化縣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訪談活動
- 2014-04-25涵江區積極培育“好人土壤” 爭當好人蔚然成風
- 2014-04-17上杭縣戶籍協管員陳長林:播撒愛心的“福建好人”
- 2014-04-16福清最美海島醫生王錦萍成“中國好人榜”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