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真德秀家訓(xùn)
(一)原文
人識道理,行要禮數(shù)。家事父母,院事先生。
定身端坐,籠袖徐行。拱手正身,樸實語事。
專心看字,斷句慢讀。聚志把筆,書字圓凈。
廉于自育,樂于燠貧。奢不可縱,欲不可窮。
去華務(wù)實,前哲所同。以侈致喪,以德見欽。
儉者廉本,廉者行先。汝曹可勉,傳于子孫。
(據(jù)真德秀《教子齋觀》《楮衾銘·示子志道》整理)
譯文:人要識得道理,行為要符合禮儀制度。在家要侍奉父母,在書齋、書院要師事先生。坐時要安定、端正,行走時要籠著衣袖緩行。遇到人要端正身體,兩手合抱致敬,與人講事情要樸實。讀書時,要專心看字,對文章要先斷句,而后慢慢地誦讀。寫字時,要聚精會神持筆,書寫的字要圓潤干凈。
廉潔在于自己培育,溫暖、貧寒的情況都要快樂。不可放縱侈奢,欲望不可無窮無盡。要消除浮華,追求實在、真實,這是以前哲人所共同的優(yōu)秀品質(zhì)。以侈奢為事,必然導(dǎo)致喪失一切,以品德高尚于世,大家見了都會欽佩。儉樸是廉潔的根本,廉潔的人先行。你們這輩人可將我以上的訓(xùn)言來勉勵自己,并要傳給子孫。
(二)真德秀事跡簡介
真德秀(1178-1235年)字景元,更字希元,號西山,浦城縣長樂里(今仙陽鎮(zhèn))人。宋慶元五年(1197年)進士,授南劍州判官。開禧元年(1205年)再登博學(xué)宏詞科,歷任太學(xué)正、博士、起居舍人、江東轉(zhuǎn)運副使,知泉州、隆興、潭州、福州,后遷為禮部使郎兼直學(xué)士院,戶部尚書,翰林學(xué)士,參加政事,資政殿學(xué)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
真德秀任京官不滿十年,針砭政弊,奏疏達數(shù)十萬言。嘉慶八年(1215年)力請出朝,為秘閣修撰、江東轉(zhuǎn)運副使。理宗即位,召之入朝。屢進鯁言,不與史彌遠同流合污,因而受排斥打擊。紹定四年(1231年),落職回鄉(xiāng)修《讀書記》。端平元年(1234年),召真德秀為戶部尚書。端平二年(1235年)任參知政事。
真德秀任江東轉(zhuǎn)運副使時,正值蝗災(zāi)、旱災(zāi)交相侵襲。他自守災(zāi)情最重的廣德、太平兩州,發(fā)廩賑給,其母吳太夫人傾奩資,以助賑災(zāi)。對貪污瀆職的官吏一律參劾;對有政績的知縣,給予升遷。竣事而還,威百姓數(shù)千人送至郊外。嘉定十年(1217年),真德秀知泉州。泉州每年番船抵港原只有三、四艘,他到任后,廢除苛征,番船驟至三十六艘,海外貿(mào)易興盛。第二年,改知隆興府。嘉定十三年母喪,回家守制,筑西山精舍講學(xué),嘉定十五年,真德秀以寶謨閣待制湖南安撫使知潭州。他以"律已以嚴(yán),撫民以仁,存心為公,蒞事以勤"勉勵僚屬。當(dāng)?shù)厝藶樗⑸?。紹定五年(1232年),再知泉州時,"迎者塞路,深村百歲老人亦扶仗而出,城中歡聲動地。"
真德秀對于抗金,堅持民族氣節(jié)對理學(xué)最大的貢獻,是確立了理學(xué)正宗的地位,以致影響爾后學(xué)術(shù)思想的發(fā)展達五六百年之久。
宋端平二年(1235年)五月,病卒。贈銀青光祿大夫,謚文忠。成化三年(1467年)追封浦城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御賜"力明正學(xué)"匾額。傳世著作25部。《宋史》有傳。
![]() |
![]() |
責(zé)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