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黃干家訓
1、原文:
人莫先于孝友。父母罔極之恩,兄弟天顯之親,為人倫之至重。故惟能善事親知敬兄者,方可為人子、為人弟。
學莫先于讀書。人性本善,知識不明,故流而為惡,圣賢經訓所以使其人以趨善。況儒衣儒冠自當窮經博古,為君子之真儒。
人身至貴少有,縱欲則流而為賤,戒謹恐懼,庶幾寡過。
事以勤而得,怠而失。人有一身,則仰事俯育自有當為之事。雞鳴而起,恐常不及,豈宜惰其四肢,無所用其身力。
儉而足以,奢而匱。人之一身,不過惡衣惡食,以免饑寒。不見可欲,此心不亂,豈宜縱耳目之好,以事無益。
今百余年,更歷三世,守此五事,常如一日。繼今子孫所宜永監,書之家廟以示不忘。
2、譯文:為人首要孝順友愛。父母無窮的恩情,兄弟天定的親情,是人倫中最為重要的。所以只有能夠好好侍奉父母、尊敬兄長的人,才可以稱為父母的兒子、兄長的弟弟。
學習首要閱讀書籍。人天性本善,智慧認識不夠明達,所以變得邪惡,圣人、賢人經籍義理的解說因此使人向善。況且作為讀書人,應該極力鉆研經籍,通曉古事,成為君子中真正的讀書人。
人身極為貴重的東西少有,放縱欲望就會變得低賤,戒備謹慎,有所顧忌,或許可以少些過錯。
做事,勤奮則成功,懈怠則失敗。人生在世,工作養家自有應該做的事。雞叫的時候起床,尚且擔心時間不足,怎么可以讓四肢懈怠,讓一身的力氣無所用處。
節儉就足夠了,奢侈就顯得匱乏。人的一身,不過擔心衣食,免得饑餓、寒冷。不關注足以引起欲望的事物,自己的內心也就不會混亂,怎么可以放縱感官的喜好,做無益的事。
至今,黃氏家族百余年了,更經歷了三代,百余年如一日地謹記著這五件事。從今往后,子孫應該永遠以這五件事為鑒,將此寫在家廟里,希望不要忘記。
3、黃干事跡簡介:
黃干(1152~1221年),字直卿,號勉齋,長樂古槐青山村人。是傳播和推廣朱子學的第一人,初傳朱子學大都出于其門下。淳熙三年(1176)春,拜朱熹為師。朱熹對他寄予厚望,淳熙九年,以次女嫁之。慶元六年(1200),朱熹臨終前將著書手稿托付于他。嘉定元年(1208),黃干任江西臨川縣令。嘉定五年始,歷知臨江軍新淦縣,通判安徽安豐軍,知湖北漢陽軍,知安徽安慶府。嘉定十一年,辭安慶職,入廬山訪友,并在白鹿洞書院講學。十二年,回福州專事講學。十四年正月,寫成《朝奉大夫華文閣待制贈寶謨閣直學士通議大夫謚文朱先生行狀》,概括朱熹一生坎坷的經歷,全面論述朱熹的學術思想和人品道德,并予以"紹道統,立人極,為萬世宗師"的評價。卒后贈朝奉郎,謚文肅。著有《周易系辭傳解》1卷、《讀儀禮經傳通解》29卷、《孝經本旨》1卷、《論語注語問答通釋》10卷、《勉齋先生講義》1卷、《朱侍講行狀》1卷、《勉齋詩鈔》1卷、《黃勉齋先生文集》8卷、《晦庵先生語續錄》46卷、《勉齋集》40卷等。
4、黃干家教故事:
黃干將"讀書"與"勤奮"寫入家訓,自己亦身體力行,為子孫后代做出表率。他為學志堅,不知疲倦地拜師求學,鉆研典籍。初向劉清之求學,劉清之驚訝于他的才能,說:"你的前途不可限量,我所學的已不能教你了。"建議他拜于朱熹門下。黃干聽從劉清之的建議,回家告訴母親后,第二天就前往朱熹的住處。出行時,正值大雪,他不顧惡劣天氣,依然按照計劃前行。到達朱熹家時,正巧朱熹外出,他并未沮喪,也不抱怨,而是客宿在朱熹家,衣不解帶地等了兩個月。朱熹回來后,他珍惜向朱熹求學的時間,連睡覺的時間也舍不得花,晚上不鋪床,也不解衣帶,累了就稍稍坐坐,靠著椅背直到天亮。朱熹被他求學的熱忱所感動,對人說:"直卿意志堅定,肯于鉆研,和他相處很有益處。"正是這種刻苦勤奮的求學態度,使黃干的學識日漸深厚,成為朱熹信任的弟子。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