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的思明城市義工活動,將邀請女性義工朋友到思明區福樂家園與智障兒童‘牽手’”……消息在福建廈門本地媒體上一發布,不到半天時間,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就接到6個人電話報名。說起每周的義工活動,廈門思明區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王一青說,每次我們把消息發布出去,義工們的反應都讓我們感到驚喜和欣慰。他們已經把做義工當成了一種時尚追求。
去年6月,思明區建立了城市義工隊伍,每周六固定開展不同主題的“感恩生活 愛心思明——城市義工志愿行動”,引導更多愛心人士加入,做“最美廈門人”。不到一年時間,思明區城市義工已經有上千人,他們當中不乏個體戶、公務員、洗碗工、學生、企業員工等。
義工行為引來效仿
一位全身濕透、穿著紅馬甲的老人,微笑著,遞過一杯冒著熱氣的水。這個年過六旬、腿腳不便的老人正在冒雨為外地游客服務。
老人叫藍永生,是名義工,曾因當義工太拼命而被“勸退”?,F在,執著的老人還“物色”了兩位“得力干將”——于泓、尤素英,長期“駐扎”輪渡,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鐵三角”。
由一個到三個,再到一群人?!拌F三角”的厲害之處,還在于用行動感召了一群“90后”學生與他們一起服務游客。
如果說,老人牽手學生做義工是一道固定的風景線,那么開出租車的謝清洲就是流動的風景線。有人記得謝清洲,是因為他圓了一名雙腳先天殘疾的男子看廈門美景的夢想。謝清洲常常想,如何讓更多人一起來幫助需要的人。于是他發起“高考愛心車”活動,在同行中引起了反響,后來連私家車也加入了愛心隊伍。目前,高考愛心車已經有了一千多輛。
思明區的義工們用個人魅力,引來身邊人效仿。一次,為護理院老人服務的消息發布后,廈門大桶水足浴城的技師們搶了“頭彩”。他們為老人修指甲、按摩、做清潔,從此愛心“一發不可收拾”。該公司人事主管林春華說,在那之后,他們自發組成思明城市義工志愿小分隊,每周選擇一天去愛心護理院為老人服務。
“親子義工”傳承文明
“周六做義工去”,在廈門思明區,這已從口號變成不少市民的習慣和期待。其中,不乏“親子義工”。
“今天報紙登了嗎?周六去哪里?做什么?”一到周三,讀小學的歐瑋雯下課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問媽媽思明城市義工的活動內容?!爱斄x工已經成為我們母女倆的習慣。”媽媽沈雅玲說。
有人說,“親子義工”現象,是中國志愿服務發展的一種新形式。因為孩子的成長,也成了義工們的一大動力。黃琳娜笑著說,孩子參加糾正違章停車的義工活動后,不僅懂得了什么情況是違章停車,而且當起了文明監督員?,F在黃琳娜跟孩子還在廈門中山路設立了一個游客服務點,專門為游客提供小便利。孩子的十幾個同學拉著父母也加入到了她們的服務陣地里。
“鄰里守望”溫暖城市
義工進入社區,提供就近服務,讓供需雙方無縫對接。面對家門口的服務,思明區委宣傳部部長陳添友表示,城市義工為民生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可持續的要素,推動了新型人際關系的建立。
在社區里,義工們與貧困戶結對子是常有的事。有的義工還動用身邊的資源一起來幫扶。王忠武長期與兩個困難家庭結對,但長期的幫扶讓這個個體戶有點吃不消。王忠武找來了兩個企業界的朋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更好地幫助困難家庭渡過難關。
社區好比一個小社會,各種需求同樣不少。思明區設立的義工社區小組應需求而生。在義工社區小組里,有不同特長的義工。在溪岸社區,楊冬梅是一名公務員,特長是心理咨詢;蔡普南經營“開心農場”,經常組織小朋友戶外活動……如今,像這樣的小區,在思明區已有10個。思明區還建立了義工檔案,社區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向城市義工協會申請其他義工的支援,讓幫扶更有針對性。
走進社區,人們還能看到掛著“愛心之家”的牌子,義工們知道這是一種召喚、一個信號:這里有需要幫助的人,有空可以過來幫扶。
(本報記者 馬躍華 本報通訊員 宗海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