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患難祖孫
想方設法助困
像這樣的事,在黃志軍所管轄的奎霞村村民眼里并不新鮮。在奎霞村任村支部副書記的四年日子里,黃志軍就已經(jīng)幫扶困難學生林燦輝。村民告訴記者:“如果不是志軍的幫忙,小燦輝不僅可能會輟學,更可能會吃不飽、穿不暖。”
2008年夏天,黃志軍上任沒多久,一次路過村菜市場時,垃圾堆旁的一老一少引起了他的注意。“老婦身材佝僂,穿著破爛,牽著一名滿臉污泥的孩子,時不時拿手中的叉子翻著垃圾堆。”這樣的畫面,深深刺痛了黃志軍。和老人聊天后他得知,老人叫鄭烏嬌,一旁是她的孫子林燦輝。幾年前,老人的丈夫和兒子相繼去世,兒媳婦又離開家,使原本就支離破碎的家庭徹底垮了。由于年事已高且喪失勞動力,鄭老只能帶著孫子靠撿破爛為生。
從那以后,幫助祖孫倆擺脫貧困生活成為黃志軍生活的重心:先是來回奔波,幫祖孫倆爭取到最低生活保障,同時又幫鄭阿婆找到了一份清潔工的工作。隨后又幫燦輝解決學習問題,晚上抽出時間輔導他的功課。“我真不知道該怎么感謝他,他比燦輝的親生父母更疼愛燦輝。”不善言辭的鄭阿婆總是這樣和村里人夸贊黃志軍。
建立警地聯(lián)動
困難群眾脫貧
“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的事業(yè)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最有力量。”黃志軍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在他的影響下,奎霞村的村民和邊防所的官兵也都加入了學雷鋒的隊伍中。
奎霞村支部書記林長巖和黃志軍一起共事多年,黃志軍每個助人為樂的畫面都深深印在他的腦海里。受黃志軍的影響,林書記在開展村務工作中也更注重民生問題。他和黃志軍牽頭在奎霞村建立了留守老人活動中心、模范村農(nóng)家書屋、視頻會親室和警民談心角,牽頭多部門建立了警地聯(lián)動扶貧幫困機制,先后幫助32名困難群眾脫離貧困,為45名村民找到如意工作。
“和他一起的日子,我們學會了一幫十、十幫百,學會用真心去幫助他人,他兢兢業(yè)業(yè)、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是‘雷鋒’精神的縮影。”林書記說,黃志軍這些年來的所作所為,就是對“雷鋒精神”最好的闡釋。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3-06明溪縣殘聯(lián)助殘志愿者們開展學雷鋒紀念日活動
- 2013-03-06永安法院開展“司法護航”學雷鋒志愿服務周活動
- 2013-03-06清流實驗中學舉行助學金發(fā)放儀式暨“學雷鋒”報告會
- 2013-03-06三明市多措并舉推動學雷鋒志愿服務實現(xiàn)常態(tài)化
- 2013-03-06南安電力公司開展學雷鋒幫扶助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