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搭平臺——愛心行動時時可為
3月3日,春寒料峭。然而,一走到廈門大學門口,立刻感受到濃濃的暖意——公交車站旁,“共青團青春志愿驛站”的小木桌被游客圍了個水泄不通,大二學生陳少容和顏厥智不停地為游客講解廈門各大小景點的具體方位……
作為當日共青團廈門市委員會舉辦的“大手拉小手,一起學雷鋒”福建共青團關愛農民工子女志愿服務集中日活動之一,陳少容告訴記者,他們的職責就是為游客和市民帶來便利服務,“1路、45路、21路、15路……每條路線我們都爛熟于心,看著游客愉快地游玩,我們心里特別開心!”
其實早在今年春節期間,“青春驛站”就在鼓浪嶼、萬石植物園、中山路、湖里山炮臺等多處著名景點設置了服務點,500多名青年志愿者每天堅守志愿服務崗位,成為了來廈游客的“貼心人”。如今,“青春驛站”服務點擴大到了12個,服務對象也從游客延伸到了市民,但無論怎么變,他們的桌面上始終放著一摞免費地圖,愛心儲物柜中永遠存放著雨衣、雨傘、藥品等各類急用物資。
用可行的力量為他人提供幫助,關鍵在于有堅實的載體支撐。為此,廈門在建設“愛心廈門”過程中,著力探索建立類似“青春驛站”這樣的愛心平臺,便于群眾參與——在廣場、車站、碼頭、旅游景點等重點場所,設立100個學雷鋒志愿服務點,并與166家文明單位的志愿服務隊對接,開展秩序維護、潔凈環境、文明勸導等志愿服務活動;在全市的省、市行業示范窗口設立292個學雷鋒志愿服務崗,為市民群眾提供優質服務、便民服務、社會服務;發揮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優勢,協調部門和行業利用“12351”、“12338”、“12333”等維權服務電話,隨時幫助有需要的群眾。
扎實有效的平臺建設不僅使愛心行動時時可為、處處可為、人人可為,也讓志愿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廈門市共有青年、巾幗、“五老”、社區、紅十字、社科聯、文明單位以及反扒等各類志愿者隊伍,注冊的志愿者人數已達33.8萬余人,占全市現有常住人口(353萬)的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