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雷鋒精神已成為我的價值觀——公方彬談學雷鋒
公方彬 資料圖片
公方彬事跡
公方彬,國防大學教授。1962年出生,1980年入伍。3次參加邊境作戰(zhàn),榮立一等功2次,三等功4次,獲二級英雄模范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軍首批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對象、全軍外宣專家。
公方彬堅持資助貧困地區(qū)學生32年,拿出自己的稿費、講課費、工資120余萬元,資助包括藏族、維吾爾族等10多個少數民族學生在內的676名貧困學生讀書。
“我出生于雷鋒犧牲的那一年,沐浴著‘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成長。我們那個年代出生和成長起來的人,有著與雷鋒精神切不斷的聯系”,得知記者的采訪意圖,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就打開了話匣子:“雷鋒精神給我的最大影響和啟發(fā),是他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理解、堅定的信仰信念及從點滴做起的精神。”
從山東沂蒙山革命老區(qū)走出來的公方彬,既是雷鋒精神的實踐者,又是雷鋒精神的研究者和宣傳者。幾天前,他剛獲得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頒發(fā)的“雷鋒獎”。
上世紀80年代,公方彬在雷鋒精神的鼓舞下選擇從軍,并從一個文學愛好者轉向研究部隊思想政治工作。后來,他被部隊樹為典型,提升為軍官并進入軍校讀書深造。人生的巨變,讓公方彬思考一些人生與社會的重大命題:“為什么自己做得談不上多么出色,而組織上卻給予那么高的嘉獎?”他從雷鋒那里得到啟示:“雷鋒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成了家喻戶曉的英模人物,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他的實踐與主流社會價值相一致。”
公方彬學雷鋒,持續(xù)助學32年。入伍的第二年,他在一次野外訓練時,看到十幾個孩子伏在土坯做的書桌上學習,便下決心拿出一筆錢買來紙和筆送給這些孩子。盡管只是區(qū)區(qū)30元錢,但這已是公方彬當時四五個月的士兵津貼。之后,這樣的助學行動,公方彬就從未間斷過。他承諾只有在兩種情況下可以終止這項活動:一個是中國再沒有因貧窮而失學的孩子,再一個是自己進入貧困者的行列。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3-04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電視電話會議強調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
- 2013-03-04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郭明義同志“當代雷鋒”榮譽稱號
- 2013-03-04福建省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會議在福州召開
- 2013-03-04福州開展7項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 建設美麗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