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4】
食堂職工分享義工樂
宋曉嵐是思明區政府食堂的普通職工。從城市義工活動第二期開始,她成為活動的忠實“粉絲”,幾乎每期活動都能看到她的身影。一開始,她的想法是讓兒子在活動中能夠學點什么,后來上初三的兒子因為學業重就沒再參加,宋曉嵐就一個人堅持下來。
在環島路進行安全勸導的場景,讓宋曉嵐記憶猶深。“我們去外地旅游,也希望有人能夠為我們提供當地的信息。外地朋友來廈門,我們主動提醒他們注意潮汐和安全,這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
“做義工挺有意思的,幫助別人,自己也快樂。”半年下來,每周六當義工成了宋曉嵐的習慣。她說,以前周末在家睡覺,一上午也就過去了,現在出來做義工,把自己的時間拿出來分享,生活更加充實有意義,我還認識了許多義工,大家都成為朋友,今后我只要有時間就會參加,也歡迎更多市民來做義工。”
【原聲】
提供平臺
廈門市愛心護理院辦公室主任廖洪波:我們護理院的老人平均年齡82.6歲,有的智力已經開始退化,但城市義工服務熱情,很有愛心,可以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提供個性化服務,這大大提高了我們老人的幸福指數。我希望以后城市義工的服務能夠更有針對性,讓服務更加到位。也希望這種服務有持續性,適時提供服務。以前我們也接待過很多志愿者,他們有服務的熱情,但不知道往哪里去服務,城市義工為他們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有了思明城市義工后,義工服務就更加有組織性了。
呼喚理解
思明特殊教育學校老師李穎:大家還記得網絡上瘋傳的公車上的“小便弟”嗎?他就是我們學校的學生。他其實只是個14歲的孩子。那天,為了到醫院看望生病的父親,他未上廁所便匆匆離校。在堵車的時候,他感到內急,就打開公車的窗戶解決了。這件事被曝光后,社會輿論紛紛譴責。他的父母十分傷心,感覺兒子被社會拋棄了。其實,這個孩子在學校是很優秀的,鋼琴八級,電腦無師自通,還開了微博。說這個例子,是想讓大家知道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是弱勢群體,社會不理解,義工們的關心讓我們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溫暖,9月8日那天,義工們教孩子們做蛋撻、手指餅干、炒回鍋肉,還在操場上與孩子們一起玩丟手絹游戲、跳兔子舞,孩子們都很開心。藍永生老人還不留名長期資助了一位困難學生,義工們的奉獻精神讓我們都很感動。我們也希望社會能夠多多關注這個特殊的群體,讓他們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