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擺一對胖乎乎的泥塑娃娃,稱之為‘回進寶’,寓意回回進寶;還要在案桌上擺紅漆筷子10雙(或者紅紙條封腰的筷子也行);桌上還要放個大籮筐,周圍擺上福州本地出產的紅橘,籮筐中間擺上菊花等。”鄭子端向我們列數了他還記得的冬至節案桌裝扮的細節。他說,這些細節,都有吉祥寓意,也象征著家庭團圓,祈求多子多孫、來年生活更美好。
福州民俗畫家陳友榮則用三幅作品,印證了鄭子端的記憶。陳老還補充說,“回進寶”也叫“土人囝”,他以前經常見到,臨近冬至,會有人專門走街串巷售賣。此前,洋頭口曾是集中售賣“土人囝”的地方。
當年長樂鄭家大宅冬至祭祖菜碟擺了30多米長
今年72歲的鄭建威,住在長樂玉田鎮玉田村洋中厝。他所生活的地方,之前屬于閩縣,在他看來,自己解放前在老宅里度過的每一個盛大冬至,也是福州冬至民俗的另一個寫照。
老鄭稱,他所居住的洋中厝占地面積原有10300多平方米,共分大小24座宅院,有200多間房子。過去,他們鄭家是個旺族,直到解放前,他們每年冬至前夕都在大宅院的大廳里一起搓米時,冬至當天在大廳祭祖,大擺酒宴。
“冬至當天,每戶都會做十幾碗菜,送到大廳先祭祖,再端回去一家人團圓聚餐,最多的時候大廳祭祖的菜碟擺了30多米長。”老鄭回憶說,他最后一次過鄭家大宅院里的熱鬧冬至,是在他八九歲的時候。
老鄭說,他們在冬至前夜會合家聚在大廳祖先牌位前搓米時,邊搓邊跟母親一起唱歌謠;他們也會在桌上擺放大紅竹籮,籮中放紅橘、紅筷和四季花。冬至上午,搓好的米時煮熟后,滾上一層豆粉和糖,再焚香供燭祭祖。“我們祭祖還會念祭文,很隆重!”老鄭介紹,祭祖結束后,大家再把自己祭祖的菜碟端回家,各自團聚。而公家祭祖的菜,就端到了擺在大廳里的宴席上。老鄭說,凡已年滿49歲的男丁,就有資格當天進老宅大廳參加酒宴。“沒滿49歲,但已經有孫輩的男丁,也有資格參加。”老鄭稱,這在他們當地稱為“入公婆”或“入祠堂”。
很遺憾,自解放后,鄭家老宅里的這個獨特冬至習俗就再也沒出現了。如今大宅里就住著10多位老人,當年的熱鬧早已難覓。
本報記者寇思琴
相關鏈接
福州冬至還要做啥
福州冬至很隆重,節前家長會督促孩子們去理發。
隨著時代的變化、地域的交流,福州冬至也開始流行掃墓。
福州人還會選擇在冬至這天釀酒,因為這一天福州真正進入隆冬季節,其氣候比較適合釀酒;另外,這個時候糯米比早稻米好,釀出的酒更香。
各地冬至吃什么
蘇州人吃餛飩憶西施
在冬至,蘇州人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后來,為了紀念西施創造的這種美食,蘇州人便把餛飩定為冬至節的食物。
寧夏要吃“頭腦”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羊肉粉湯、吃羊肉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起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
江南水鄉吃紅豆糯米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紅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肖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杭州人一天三頓吃年糕
杭州人喜歡在冬至這一天吃年糕來慶祝。每逢冬至,都會制糕來祭祖或者饋贈親友。在飲食上,三餐都會做不同風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絲炒年糕等等種類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圖吉利,寓意年年長高。
本報記者寇思琴整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1-12-26長泰縣工商局青年志愿者冬至進校園送溫暖
- 2011-12-23冬至期間 莆田推廣節地葬式提倡文明祭掃
- 2011-12-22舊時冬至習俗:親友互贈棉衣以示關照
- 2011-12-22冬至吃什么-泉州人“冬節不回家無祖”
- 2011-12-22冬至吃餛飩去“混沌”之氣 最早餛飩出土春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