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家里過冬至可是一個大節日。在老家閩西,大人們都說,冬至就是冬年,過冬至要像過年一樣隆重。
那個時侯的我,從地理課本上得知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但對于這個節日的意義了解得并不多。
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冬至那天的晚餐會比平時豐富些,逢年過節要吃的線面是一定有的,一盤珍珠圓,此外還要喝點小酒。珍珠圓也就是客家人常吃的芋餃,做成圓球形,外面再裹上糯米蒸熟,一粒一粒的好似珍珠。做珍珠圓的工序比較繁瑣,忙于工作的母親總是沒有空張羅這些,如果那天沒有準備珍珠圓,奶奶就一定會用木薯粉搓一盤丸子代替。奶奶總說:“過冬年沒有圓怎么行,一定要團團圓圓的。”吃飯時,奶奶會把丸子一個一個地夾到我們碗里,嘴里還念著祝福的話,“萬事順遂,團團圓圓”。
大學四年,每年冬至這天父親總會打來電話,寒暄幾句后提醒我今天是冬年哦,問我這天吃的啥。工作以后,冬至打電話問候的這個習慣一直沒變,原來都是父親打過來,漸漸地我會記得先打過去,問候他老人家這天吃圓了沒。冬年意味著團圓,離家的我們沒法跟老人吃上這頓團圓飯,只能這樣表達牽掛。
現已是孩子媽的我,對節日比以前更加重視了,總想在節日這天對孩子傳承些什么,別把一些老的習俗都丟光了。聽說福州人冬至吃的是“米時”,一種類似糍粑的糯米團子。過去,在冬至前夜,燭火通明,女人穿上紅衫,擺好上貢的福橘,一家人圍坐在桌邊開始搓米時,據說搓米時時還有一首福州話童謠,邊念邊搓。于是,我特別想學米時的做法和這首童謠,也在冬至那天和家人一起搓米時,把童謠教給3歲的兒子。
有幸得知倉山一家幼兒園要在冬至前給孩子們上“民俗課”,在課上教孩子們搓米時。于是我們想到請福州民俗專家鄭子端老先生,給孩子講講冬至的故事和節日意義,再教他們念這首福州話的童謠。當鄭老提起搓米時童謠時,孩子們一下從座位上蹦起來,邊念邊手舞足蹈,他們嘴里念的正是這首福州話童謠《搓米時》,原來他們早就會了!這一幕讓我又驚又喜,驚的是這么小的孩子福州話說得如此之溜,民間童謠張口就來;喜的是我們的傳統并沒有丟,學校、家長一直在傳承。
(吳燕芳)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1-12-26長泰縣工商局青年志愿者冬至進校園送溫暖
- 2011-12-23冬至期間 莆田推廣節地葬式提倡文明祭掃
- 2011-12-22舊時冬至習俗:親友互贈棉衣以示關照
- 2011-12-22冬至吃什么-泉州人“冬節不回家無祖”
- 2011-12-22冬至吃餛飩去“混沌”之氣 最早餛飩出土春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