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四周的海域,看看是否存在需要幫助的意外情況
“柴油機發電時,常常用棉花塞耳朵”
牛山島燈塔始建于1873年,由英國人修建,燈塔在抗戰時期曾被炸毀, 變成了廢墟,熄燈40 余年。1979年,臺灣海峽恢復南北通航,海上運輸日益繁忙,才開放重新發光。
1982年,俞兆月同俞愛民、俞昌愛、念保衛四人作為首批守燈人,開始在島上艱苦的守燈歲月。
“在島上,一開始是燒火做飯,需要用到風箱,晴天的時候就在外頭割草,準備很多,怕下雨;后來是用柴油,現在是用煤氣。”俞兆月回憶說。
在俞兆月值班的地方,記者看到一個破舊的電臺,那是跟岸上聯系的通訊工具。“最初的時候,跟岸上的聯系是用古時候的烽火,燒一堆火表示沒有糧食,燒兩堆火表示島上有緊急情況,燒三堆火,表示島上的人有生命危險。”
那時候的燈塔還是用射燈,射程只有5海里。平時生活的照明都是點蠟燭,點煤油燈,直到1987年,國家重建牛山島燈塔。重建的牛山島燈塔燈高88.35米,塔身標志全白色,明顯清晰,光源采用高效能的密封式光束燈,燈光視距達24到28海里。燈塔具有自動控制和檢測報替裝置,備有副燈轉換系統,自動化程度較高,是我國目前一類島燈塔之一。
重建后的牛山燈塔,與臺灣省管轄的漁翁燈塔、東引燈塔一起,如同守在臺灣海峽的安全衛士,矗立在臺灣海峽的萬里碧波上。
那時候,需要靠柴油發電來保證燈塔的發光,為此,需要通過船舶運來大量的柴油。柴油運到岸邊后,俞兆月他們就慢慢地挑上山來。
因為增添了柴油機,守燈人最多時候達到7個,保持島上守燈有3至4人。其中一個專門負責燈具正常發光,兩個看護柴油發電機。“柴油機發電,聲音很響,常常用棉花塞在耳朵里。”曾國華說。
2005年以后,島上使用上了太陽能,主要用于生活用電,而燈塔能源則是更先進的蓄電池,可以根據情況,自動開燈。
30年來,燈塔變了,塔身由矮小到高大,燈塔能源從到干電池到柴油機供電再到蓄電池,俞兆月見證了燈塔30年的變遷,也適應了這種變遷。
如今,一般性故障他都能自己修理。他還堅持每天寫工作日記,積累下了豐富的經驗和寶貴的原始資料。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10-19高位截癱孕婦在歌中守望幸福 丈夫寸步不離守候
- 2012-07-20永定培豐鎮農婦路拾千余元守候失主兩小時
- 2012-07-18神秘“四兄弟”守候杰仔十年 用愛鋪陳腳下的路
- 2012-07-16龍巖永定縣培豐鎮農婦路拾千余元守候失主兩小時
- 2012-05-02昔日福州勞模今成植物人 老伴不離不棄守候19年
- 2011-10-17女童被碾眾漠然,良心底線誰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