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獻血“不過癮” 拉妻子一起辦理遺體捐獻手續
王忠武記不清楚自己究竟獻了多少次血,從100多本獻血證上密密麻麻的數字粗略計算,他已經累計獻血6萬多毫升了。然而,他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在老家獻血的情形。
1998年年底,國家義務獻血法剛頒布實施,王忠武所在的鄉鎮來了一輛義務獻血車,當時村民認為血液是人體的精華,一下子被抽走那么多會大傷元氣,因此很排斥獻血。參加義務獻血的都是村干部,因為組織上有任務要求。王忠武看過獻血法,心想國家頒布法律是為了救人,一定不會害人,想到獻血可以救人,他決定挑戰鄉村風俗,結果成為村里第一位參加義務獻血的社會青年。獻血的次日,他還像往常一樣早起跑步,發現并沒有出現所謂“元氣大傷”的情形。在他帶動下,村民移風易俗主動加入義務獻血隊伍,鄉鎮也成為“泉州獻血第一村”。
2003年來廈門后,了解到不僅中心血站是固定獻血點,流動獻血點更是分布在城市各主要地段,王忠武不再獻血無門,他的獻血熱情持續高漲。
然而單純獻血,王忠武覺得“不過癮”,在報紙上看到捐獻遺體的新聞,王忠武很受感動,2012年初,他拉著妻子一起辦理了遺體捐獻和器官捐獻手續。
宣傳海上救助知識 比救助本身更為重要
“知識就是力量”,成為廈門海上救助志愿者后,王忠武對這句話有更加深刻的體會,他覺得宣傳海上救助知識比救助本身更為重要。
十年前還在老家時,王忠武的水性就很不錯,是村里為數不多敢到水庫游泳的人。有一天路過水庫時,突然聽到有人呼救,他趕緊跳進水庫救人。因為之前在一本雜志上看過救人的基本知識,他沒有直接游到落水者身邊,而是潛入水下助推落水者后部,幾次潛水換氣,終于將落水者救上岸。
3年前,王忠武在廈門加入海上救助隊,成為海上救助志愿者。今年7月15日傍晚6點多,海上救助隊已經結束海岸巡邏任務,王忠武留下來收拾好東西,順便看看能否在海邊抓到扒手。突然,海邊傳來呼救的聲音,王忠武循著聲音的方向,發現一個大人正用手支撐小孩艱難地游向岸邊,于是趕緊從一位游客手上拿過游泳圈,靠近落水者扔過去,但是海風很大,游泳圈被風吹跑了,情況緊急,王忠武連衣服也來不及換就跳進海里,奮力將兩人救上岸。
王忠武沒有將救人的事情放在心上,卻將這件事當做反面教材帶進學校和社區,因為這兩人下海后擔心被人笑,就只是用手拿著游泳圈,而沒有套在腰間。他告訴大家,正確使用游泳圈才能起到自救的作用,否則游泳圈就成了擺設。宣傳自我安全防范知識是海上救助隊的一項主要工作,王忠武說,救人很被動,常常無法及時趕到,自助者才能天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