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傳承傳統優秀文化,提高道德素養。在全縣中小學中 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確定各年級經典誦讀的內容,以班級為單位推行每日誦讀。組織“經典誦讀”板報、手抄報評比,舉辦書法、繪畫競賽,甄選優秀作品,布置走廊文化,把經典誦讀與中華經典、紅色經典和學習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的先進事跡相結合,引導未成年人繼承優良傳統、提高道德素養。組織評選縣第二屆“陽光少年”,并推薦參評市首屆“陽光少年”評選活動。開展優秀童謠推薦評選活動,坂里鄉楊曉霞同學的《小螞蟻》獲得全國三等獎,是我省唯一獲獎作品。組織全縣中小學生開展“傳唱優秀童謠?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網上簽名寄語活動,共有6個學生的寄語刊登在《漳州文明》簡報上。在傳統經典中賦予符合時代發展的新內涵,弘揚先進性文化。
5、開展關愛行動,營造溫馨環境。以未成年人思想、感情、心理、學習、生活為主要內容,開展全方位關愛行動,為未成年人愉快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舉辦以“和諧社區、和諧家庭、和睦親情、我愛我家”為主題的慶“六一”社區家庭趣味活動,有效增進家長與孩子的感情。創辦“母親課堂”,引導廣大家長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開展親情關懷、心理疏導、安全監護活動。設立“知心”心理輔導室、熱線電話、悄悄話信箱,制定輔導人員守則,架設一座美麗的心靈橋梁,通過個別輔導、團體輔導、電話咨詢、書信咨詢、電子郵件咨詢等輔導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建立留守兒童情況登記制度,組織開展關愛農村留守、流浪兒童。三年來,增加接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為主的學校辦學經費790萬元,積極解決2749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就業問題,實現同城化待遇。關心孤殘兒童,成立了流浪兒童救助管理站,配有3個兼職人員,財政每年核撥救助和管理經費8萬元;每年安排15萬元,用于孤殘兒童的生活、學習、醫療和安全管理,孤殘兒童入學率91.02%。關注“特困學生”、“單親家庭子女”等特殊學生的教育問題,組織“愛心媽媽”結對幫扶,解決實際困難,提供便利條件,切實保障他們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幫教邊緣兒童,積極做好司法援助和教育挽救工作,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積極給予法律援助。三年來,共審理涉及未成年人犯罪41件,僅占總犯罪人數的7%,法律援助58件,挽回經濟損失20萬元,免收法律服務費用15萬元,免緩收訴訟費1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