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陵流芳 花好月圓》 蔡永輝/繪
東南網-石獅日報9月29日訊(記者 占婷)“乾坤清氣萃中秋,今夜攜朋筍水游。萬里江山輝月色, 滿船簫管恣風流。水搖紫帽凌霄動,波撼清源倒影浮。如此光明如此景,二分應不減揚州。” 清代詩人戴希朱的《中秋夜筍江月色》很好地描繪出“筍江月色”之美。
碧波蕩漾,月影清幽。南音聲聲,高甲連臺。過去的中秋月夜,泉州人有結伴遨游筍江的習慣,這種美景和“夜游筍江”的習俗成為許多老泉州最美好的回憶。本期《走進民間》欄目就帶大家一起去賞月品茗,了解筍江月色的故事。
筍江月色美
泉州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中秋之夜三更時分,月亮照在筍江橋中,每一個橋坎都能映出一輪皓月;而午夜時分,在筍江粼粼清波中,可見水中映出清源和紫帽二山的倒影。于是,人們總是在中秋之夜,踏著皎皎月色,迎著融融江風,步著南音絲竹余韻,三五成群,相約游江,既給大家帶來好心情,又期盼親眼目睹筍江月奇觀。
“‘筍江月色’是舊時泉州八景之一,小時候中秋節大人們都會帶著我們去筍江看月亮。”蔡永輝教授說此次阿芳系列的漫畫特地以筍江月色為主題,正是因為中秋節到筍江邊賞月是老泉州的傳統,是所有泉州人的回憶。
如今,筍江公園設施完備,交通便利,整個公園和市區江濱休閑帶融為一體,同樣也成為中秋夜里市民們賞月的好去處。夜晚,由筍江公園主入口信步入園,經過百年迎客古榕的樹影來到石欄環繞的石筍,月光下,這處有著圖騰崇拜意味的遺址愈顯神秘。西面的“山川壇”,作為整座公園的制高點,在古時背負著祭天地山川以求風調雨順、政通人和的重任,雖然其祭壇的功用已不復存在,但那莊嚴肅穆的氛圍卻自玉白的石階之中緩緩彌散。而遠處晉江兩岸燈火通明的夜景,與水中圓月交相輝映,成了美不勝收的新筍江月色。
“筍江”的由來
筍江,其實是晉江流經泉州城西側的一段江流,之所以稱其為“筍江”是因為這里有個影響不小的古跡,兀然卓立于江濱,它就是人們常說的石筍。石筍位于泉州市區新門外晉江北岸的浮橋筍浯村黃甲街的龜山之上。
據文獻記載,古代泉州浮橋附近原有一座小丘,其形如龜,故名龜山。山邊有露天祭壇,乃歷代泉州知府、知縣,每年春秋兩次祭掃風云、雷雨、山川之神,以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山川壇”,此壇現為筍江公園內的一景。
石筍高4.18米,共有七層,用五段圓柱體花崗巖經簡單加工雕琢壘疊而成,形狀古樸,保留了原始的天然狀態。下段較粗,上段較細,末端略作尖錐狀,其狀如巨筍聳立,故俗稱石筍。其南為晉江下游,滔滔江水從石筍旁邊迂回而過,奔瀉入海。因這段石筍之故,這段江水也別名筍江。而石筍西南側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的浮橋臨漳橋,因此又稱“石筍橋”。每當月明之夜,泛舟筍江,確有佳趣,成為泉州著名八景之一的“筍江月色”。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