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人民政權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建立,解放了生產力。其間雖有失誤和挫折,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1979年后,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進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國民經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94年,國民生產總值9.9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3.06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8.55億元),分別比1949年增加100倍、140倍,年均遞增分別為10.8%、11.6%。縣財政收入逐年增加,1994年達7272萬元,比1978年增加12倍。
農業生產發展 1949年,糧食總產量4.9萬噸,平均畝產82公斤,農業總產值920.8萬元,占工農業產值99.95%。隨著土地改革和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改變舊生產關系,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年均以6.3%速度遞增,1957年糧食產量7.1萬噸,比1949年增長43.9%。1958~1961年,“大躍進”、公社化,生產瞎指揮,糧食總產連續下降,1961年僅4.99萬噸。爾后糾正了某些“左”的錯誤,1964年糧食總產達到1957年水平。“文化大革命”期間,片面抓“以糧為綱”,強調“大集體”、割“資本主義尾巴”,挫傷農民積極性,農業生產出現艱難徘徊局面。80年代起,改革農村經濟體制,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注重農業綜合開發,著力穩糧增收,發展農村商品經濟。食用菌生產異軍突起,1985年產量達205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并逐步成為農村經濟支柱產業。1990年,糧食總產量14.26萬噸,平均畝產311公斤,人均產量359公斤。水果生產登上新臺階,累計果園面積3.47萬畝,形成湖濱水蜜桃、大橋柿丸、西洋油奈等名優水果基地,水果產量達7387噸。茶葉產量753噸。淡水養殖面積4.67萬畝,建立魚苗基地385畝,淡水魚總產量839噸。畜牧業以飼養傳統畜禽古田黑豬、黑番鴨和半番鴨為主,肉類總產量3906噸。至1994年,糧食連續九年獲得豐收,總產量15.53萬噸,水果總產量2.5萬噸,肉類3.7萬噸,分別比1978年的10.92萬噸、184噸、1942噸增加1.42倍、136倍、18.81倍。食用菌生產又有新發展,香菇、銀耳種植雙超1億袋,總產量1.16萬噸,產值突破2億元,全縣農民人均收入、農業總值、財政收入各有三分之一來自食用菌生產。
工業實力加強 古田工業基礎薄弱。1949年解放初,僅數十家手工業作坊。1952年總產值50萬元。1956年完成對私營工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發展以支農為主的全民和集體工業。1957年總產值596萬元。1958年盲目大辦社隊工業。60年代起,先后擴建新建造紙廠、化肥廠、制藥廠、紡織廠等骨干企業。1978年總產值9166萬元。80年代起,貫徹改革、開放、搞活方針,實行承包責任制和廠長負責制,開展技術改造,增強經營機制,形成以化工、造紙、食品、藥品為主,電力、紡織、機械、建材、印刷、陶瓷、服裝、鞋革、釀造、工藝等多門類的工業體系。同時,鄉鎮企業崛起發展,1988年總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077萬元,占縣屬工業總產值的25.3%。全縣工業產品品種增多,質量提高,出口產品有苧麻球、紅曲、鞋帽、竹編、瓷器、香菇等20余種。至1990年,獲省、部級獎優質產品14個。是年,全縣工業企業1209家,總產值1.30億元,比1978年增長41.76%,鄉鎮工業企業435家,從業人員4951人,總產值3074萬元。1994年,圍繞轉機換制、扭虧增盈目標,加大改革力度,取得成效,全縣工業總產值8.55億元,比1990年增加5.58倍。縣制藥廠股份制改造取得成功并成為全區首家產值超億元企業,化肥廠、抗生素廠摘掉虧損帽子,全縣超額完成全年扭虧增盈500萬元任務。鄉鎮企業有新突破,總收入8.4億元,總產值8.8億元,分別比1990年增加6倍、27倍。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2-09-29古田縣舉行學校消防志愿服務授牌、授旗儀式
- 2012-09-29古田縣文明迎春節 人人傳唱文明標語
- 2012-09-29古田青年志愿者雨中幫老扶幼
- 2012-09-29古田“電子警察”即將上崗
- 2012-09-29古田駕校學員客串“文明交通勸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