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民俗
泉州民俗專家傅孫義介紹,民間把這天定為七娘媽的誕辰,并舉行祈祥活動,稱“做七娘媽生”。泉州人都說,織女是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女兒,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
七夕清早,人們把準備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紅髻索捆扎起來,拋上屋檐頂。據說天帝原來的旨意是,允許織女七日一會牛郎,但是喜鵲“報錯喜”,錯傳為一年一度的七月初七相會。為了責罰喜鵲,它們要把這些敬物銜送到天河邊,供織女梳妝打扮會牛郎。“客鳥報錯喜”的俗語,也由此而來。
這天,還要把七娘媽的6位姐姐全部請來,共慶“七娘媽生”。人們要備瓜果菜肴七盤,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炷,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橋七乘,只要是供品,都要備七份。
傅孫義說,閩南還有一個習俗:家中若是生男孩,出生后的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七娘”,即拜“七娘媽”為“契母”,“契母”就是所謂的干媽。相傳,這孩子就會受到“七娘媽”的關照,更快地成長。在七夕,還要解去新生兒在端午節系于手腕上用五色絲線搓成的“續命縷”,將“續命縷”和香粉做為一包擲置屋頂上。
到16歲那年“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已經長大成人,可以娶妻生子,與“七娘媽”脫離關系進行洗禮。這樣“七娘媽”繼續庇護其他小孩。“洗契”也可以說是閩南地區的成年禮。
家中若是生女孩,也要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七娘媽”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有點相當于拜師學藝。
各地七夕風俗一覽
紹興:待嫁的少女會在這天晚上躲在生長茂盛的南瓜棚下,據說這樣能偷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為自己帶來美好的愛情。
廣西:廣西西部的人們會在七夕這天早上去河邊用新甕取水,傳說天上的仙女會在七夕早上下凡洗澡,喝其洗澡水可避邪祛病。
湖南:湘潭地區的《攸縣志》記載:“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當地的人們在七夕這天有沐發的習慣,以求得到神仙的保佑。
日本和韓國:這兩個國家的七夕節都源自中國,它們的七夕節都與情人節無關,而是保留了中國古代乞巧的傳統。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