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風細雨,潤物無聲。老何養護的10余公里路段,經過6個行政村。在枧河村路段,公路的兩邊有近400米長的店鋪與居住混合區,人口比較密集,以前村民有把生活垃圾丟棄在公路水溝的習慣。他從不與村民爭執,自己卻默默清除干凈。起初,村民們對此沒有給予更多的關注,時間一長,大家被他的行為感動了,如今,大家都會自覺地把生活垃圾放置在公路外指定的地方。
何文林用自己的行動,把人生的追求寫在腳下的公路上,把成功的目標刻在了公路的豐碑上,在他身上凝聚著一種公路人特有的"鋪路石"精神。
2010年,第13 號強臺風"鲇魚"登陸鄰縣漳浦,云霄也受到嚴重影響,縣道坂云線不少樹木被攔腰折斷,部分道路積水,公路通行受影響。老何為了及時搶通排水溝、涵洞,清除公路障礙物,確保公路暢通,他冒著大風、暴雨,騎著自行車,帶上雨具、鋤頭、鐵鍬、手鋸巡查在管養的公路上,樹被風吹倒了及時鋸掉,水溝堵塞,及時清通。這次的臺風給全縣農村公路造成八百多萬元的水毀損失,老何所在的道班由于及時清通水溝、涵洞,沒有產生水毀,為國家節約大量的公路建設養護資金,而他在這次巡查中,由于風大、雨大,腳被扭傷,自己花了幾百元治療費,卻沒有找單位報銷一分錢。
如今,老何年歲已高,其他道班的人員換了一批又一批,地處邊遠山區的枧河道班至今還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養護人,老何又打起他兒子的主意,動員他接班。他有意識地把47年來農村公路路面從泥土路、柏油路再到水泥路的變化歷程教育兒子,而如今,路況變好了,養護機械化和科學化含量不斷提高,養護體制逐步得到完善,勞動強度變小,工作條件得到很大改善。他鄭重地對兒子說:"鋪路養路,為了后代子孫積功德。要懂得啊---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多么樸素的語言,多么寬闊的胸懷!
他的事跡就是這樣的平凡而不起眼,過往的司機、沿途的雜貨店老板、普通村民一說起這個養路工無不夸口稱贊。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