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同心 滴水穿石
一年之計在于春。在寧化縣塘家山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隘門點上,工人們正忙著在魚鱗坑種植油茶樹。
寧化縣是我省僅次于長汀縣的第二大嚴重水土流失區,全縣水土流失面積超過60萬畝。由于流失區的紫色土層淺薄,土壤被水蝕后,侵蝕量大于成土量,土層逐年變薄,治理難度大。為此,寧化縣借鑒臺灣治理水土流失的“山邊溝”模式,每隔20米左右修建一條山邊溝,溝邊植草,內低外高,溝旁則按需配置蓄水池。一旦下雨,山邊溝可有效蓄積雨水,做到有澇能排、有旱能灌。同時,結合紫色土壤適合種植油茶的特點,發動農民在山邊溝間每畝種植110株左右的新品種油茶,不僅可治理水土流失,又能增加農民收入。
無獨有偶。壽寧縣國有老茶場龍虎山茶場的茶農們,同樣正抓緊初春時節,修建茶園上的排水溝,用來引流雨水,防止茶園里的土被沖走。與寧化縣不同的是,龍虎山茶園在修筑排水溝的同時,還專門修建了沉沙池和蓄水池。即使土被沖走,基本上還都會保留在沉沙池內。而蓄水池內的水,則主要用于干旱缺水時的灌溉。
生態建設、扶貧開發、改善民生,步步相連、環環相扣,形成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統籌施策的生動局面。
1月30日,福建森輝農牧發展有限公司與福建農林大學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書》,農林大將為公司養殖園區內水土保持、畜禽養殖、菌草、林業、休閑、生態農業等產業發展提供整體策劃和技術支持。次日,農林大學相關專家便根據調研結果,為森輝開出兩劑藥方:“牧—沼—草—菌—有機肥”的循環經濟模式和“牧—沼—林”的經濟型現代林業示范區。據了解,這家公司自2009年2月成立后,即在長汀的河田、三洲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投資6億多元興建現代農業生態養殖示范園,圍繞健康、生態、環保三個方面,集現代農業、生態養殖、循環經濟、水土保持于一體,在發展生豬養殖、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建立養種結合生態模式,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水土流失治理之路。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因地制宜才能走出各具特色的治理與保護之路。邵武市啟動同青溪小流域整治,一年可減少水土流失至少8萬噸;安溪縣確立生態發展的戰略目標,對全縣產業布局進行合理調整,探索茶園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實施退茶還林;清流縣則以“反彈琵琶”理念指導開展水土流失治理,積極探索創新生物治理模式,恢復水土流失區的植被群落……
又是一年春草綠。生態強省、富民強省,最終目的是要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建設更加優美更加和諧更加幸福的福建。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